去年臘月廿六開元寺勤佛,一對母女虔誠拜佛(讀者蘇歆悅供圖)
對生,有情
張愛玲、魯迅等不少文人都曾嗔怪中國人沒有信仰,只要也只想像余華筆下的富貴那樣堅強地活下去就好。如果他們知道泉州,到過西街,或許會少一些怪罪。
推開開元寺的大門,“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入門對聯是對于這股佛國氣質的最好闡釋。
有位在泉州呆了3年多的朋友,第一次感受到佛國之禮,緣于一次清晨不經意的遇見。那天清晨6點多,冬天里,天未明,他因工作路過開元寺,見到一輛自行車慢慢地停在開元寺門口,一位阿婆熟練地走入寺院,在院門口虔誠跪下禮佛,然后又熟練地出門,拎上菜籃子,騎上車,離開。接著,陸陸續續又有其他的大伯、阿婆騎著電動車或走路,入寺朝拜。
多么可愛的西街老人啊。這股佛國氣質依然這樣跳動在古城人生動的生活中。你會發現寺廟里的香爐總是香火裊繞,門口總有人帶香朝拜;你會發現某個佛堂會飄出靜謐的梵音,那是古城百姓在一起吃齋念佛呢。剛過去的臘月廿六泉州開元寺勤佛日,成千上萬攜家帶口的信眾到開元寺燒香、吃齋面、祈福。
一位陳姓女士說,“每個月的農歷二十六是打齋日,我都會去開元寺念佛吃齋。像佛生日、七月份的超度月等比較大的佛事活動,一般也都會參加。平常在家有空也會念念佛。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平常的為人處世,都要學會以佛菩薩的行為準則去規范?!?/P>
華僑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黃海德這樣理解,由于開元寺地處西街,長期以來,對西街以及古城民眾的信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信仰的皈依,信仰活動成為西街及周邊百姓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重要內容,進而自然影響到人一生的倫理道德、行為的規范,讓人變得更加聰慧、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