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大圭
元1304~1362年
記錄民間疾苦的詩僧
兵荒馬亂以筆作劍戰惡世
《僧兵守城行》
——釋大圭
驅僧為兵守城郭,不知此謀誰所作?
但言官以為盜防,盜在深山嘯叢薄。
朝朝上城候點兵,群操長竿立槍槊;
相看摩頭一驚笑,竹作兜鍪殊不惡。
平生獨抱我家法,不殺為律以自縛;
那知今日墮卒伍,使守使攻受官約。
謂僧非僧兵非兵,未聞官以兵為謔;
一臨倉卒將何如?盜不來時猶綽綽。
敵人日夜徂我城,示以假兵無乃弱;
我官自有兵與民,愿放諸僧臥云壑!
元朝的刺桐城不再意氣風發。那時元兵入侵,舉國百姓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人。閩南人是最下等的南人,受盡壓迫。那時閩南人為官最多只能做副職,經濟命脈更是掌握在蒲壽庚等阿拉伯人的手里……
日子過得很苦,有一天,釋大圭到泉州開元寺出家為僧。他是一位超脫的僧侶,也是認真入世的詩人。釋大圭的筆下滿滿都是民間疾苦。元至正十三四年,泉州大旱災、大饑疫,餓殍載道,圭賦詩慨嘆,“春秋黃槁百泉枯,龍骨聲聲泣老夫”(《苦旱》)。他譴責統治者哄抬糧價,催稅逼債,作詩控訴曰:“吾郡從來稱佛國,未聞有此食人風?!比萃庾褰y治者強抓僧人當兵,強迫他們抵抗起義軍,大圭也在詩中加以揭露:“毆僧若毆羊,持兵衣短夾”(《僧兵嘆》)。
釋大圭貫通儒釋,為文似柳(柳宗元),為詩似陶(陶淵明)。他給后人留下的《夢觀集》、《紫云開士傳》是最真實的一段歷史,是刺桐城元朝的那些事。門人為他在泉州西門塔后村建的和尚墓塔,至今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