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趙氏祠堂只能暫時安置在小區套房內
趙氏皇族
興衰歲月中的共同堅守
泉州趙族總會,位于豐澤區海景國際花園城小區內。門口幾個古樸的大字:泉州趙宋南外宗正司研究會,顯示著它與其他套房的不同。研究會副會長趙世聰一直希望,能夠集眾人之力,在甲第巷重建宗祠,讓趙氏子孫重回西街。
靖康之恥后,宋高宗遷都臨安,把管理皇族的南外宗正司遷入泉州,設在今天的西街舊館驛。
泉州,偏安于一隅,生活安定,適合繁衍生息。南外宗當時隨帶的家班,形成了后來的大小梨園,也就是今天的梨園戲;他們還從中原地區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帶來羅、絹、紗、綾等新產品,傳入先進技術??梢哉f,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趙氏皇族也貢獻了一定的力量。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南外宗室慘遭屠殺,子孫四散。一直到元朝滅亡,明朝興起,趙氏子孫才重新凝聚起來,并在西街建起了祠堂。
作為皇族后裔,趙氏祠堂的選址也頗為考究。原文錦鋪境內,有一塊地,其形如牛,四肢粗大,鼻上還長有角,稱為犀牛。每當月亮從東邊升起,就照耀在這犀牛身上,這就是泉州舊十八景之一——犀牛望月。趙氏祠堂就建在這塊寶地上,大門口還掛上了李贄題贈趙氏子孫趙(恒)特峰的牌匾——鄉賢名宦。
上世紀60年代,這塊地被征用,改作工廠,宗祠蕩然無存。受此影響,臺灣等地宗親的尋親之路一度中斷。
然而,趙氏子孫一直在堅守。晉江安海星塔村流傳著“生吳死趙”的說法,為了避免慘遭屠殺,當時部分趙氏后人隨了外家姓吳,但死后碑刻上仍要恢復趙姓。趙世聰說,每次看到臺灣宗親回來認祖時的那股興奮感,都頗為感觸。他們拼了老命都要保護族譜,為的就是將來哪一天,能夠回來,在宗祠前一解鄉愁。
3年前,一位宗親將自家的房子捐了出來,趙氏總族搬遷至海景國際花園城內。
除了印發會刊之外,由趙世聰牽頭的趙氏總族網站也于2年前正式面世,重頭戲仍然在“宗親往來”、“尋根問祖”這兩個版塊。
越來越多的趙氏宗親回到泉州,認祖歸宗。這一切,也使得重建祠堂的呼聲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