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13日訊 西街,不僅僅是一條街,它是古城的原點,多少名門望族,從這里出發,開枝散葉。
只是無論走得再遠,游子的心中總能聽到家的呼喚。多少次午夜夢回,總想著回到這里,尋根溯源,認祖歸宗。
無數紫云黃氏宗親,從世界各地趕回來,手持一首《認祖詩》,就為到宗祠前那一叩首、一炷香;歷代趙氏皇族,走過輝煌和興衰,始終守護著那冊族譜,就為將來哪一天,能夠回來,在宗祠前一解鄉愁;董楊聯宗,凝聚著更多情感,異姓族人攜手努力,為了宗族的燦爛輝煌。
西街的小巷子里,還藏著許多家廟、宗祠。每一座宗祠,都記錄著一個家族的血脈延續,都凝結著無數族人的深深眷戀。
2009年,黃守恭紀念活動,各地宗親趕到泉州開元寺祭拜先祖(資料圖片)
紫云黃氏
四百萬人的共同“認祖詩”
最近,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正忙著出書——《安平橋志》。作為安平橋的業主單位,她和這座海內第一橋接觸了35年,橋上的一石一欄,皆在她的心里。
她是“燕山黃”的女兒,又是“紫云黃”的兒媳。這安平橋,恰恰就與黃家有著不解之緣。
一切要從“紫云黃”的始祖說起。
紫云黃,始祖黃守恭,唐代巨富,樂善好施。泉州開元寺,便是他捐出自家桑園所建。開元寺內的“桑蓮法界”牌匾和山門的“紫云屏”照墻,就是最好的見證。如今,寺內的“檀越祠”(意為施主祠)仍供奉著黃守恭。
這位開了閩南慈善先鋒的富商,并不滿足于這些。裸捐完家產后,他又令五個兒子分別前往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發展自己的家系,被后人譽為“五子分五安”。
后人曾評價黃守恭一生做了三件大事:種桑、養蠶、織錦,為開拓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作出了重大貢獻;獻園建寺,為佛教創立泉州基地;遣子外出,鼓勵子孫獨立創業。他的開拓思想,即使是到了如今,也仍讓眾人敬佩。
也正是這種家風的影響,從垂拱二年到開元年間,短短30多年間,“紫云黃”迅速發展,各房都出了進士、員外。甚至到了清光緒六年,同科文武狀元皆是紫云黃氏子孫。
宋紹興八年,安海富商集資捐建安平橋,最早便是由黃守恭裔孫黃護、黃逸父子捐資萬鎰,發起倡議的。
如今1300多年過去了,紫云后裔遍布全球,根據不完全統計,共有400多萬人口。他們都以開元寺中的檀越祠為祖廟,“紫云”為堂號。每次回來尋根認祖,他們都要念誦那首《認祖詩》: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開元共一流。欲曉紫云真命脈,源頭始祖在泉州。
2009年,黃守恭1380年誕辰暨獻地建寺1323年,各地的紫云子孫云集而來,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那年,黃氏宗親又做了一個開拓性的決定:允許包括黃真真在內的5位會務組女組長參與祭祀。過去,女人是進不了祠堂的。
這也讓黃真真對新時期的宗祠有了更深的認識。宗祠不再只是那一叩首、一炷香,更多的是凝聚宗親感情的紐帶,是海外游子魂牽夢縈都要回來的地方。也正因為如此,每年春冬二祭,無論再忙,在外的游子都要放下手里的生意趕回來,在宗祠前燃那一炷香。
》》》泉州西街改造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