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董楊大宗祠,雕梁畫棟,很精美
董楊聯宗
異姓族人的共同輝煌
董楊大宗祠,是全國唯一的董楊聯宗祖祠,也是唯一一個兩姓聯宗的宗祠。最近,宗祠籌建者楊拱照很忙。因為再過10天,正月廿四,就是一年一度的董楊大宗祠春祭活動了。屆時,除了泉州近千名宗親將參加外,更有浙江、廣東、江西等地宗親前來謁祖參祭。
這輝煌的背后,隱藏著幾代董楊后人的努力。
南宋時期,董世興從余杭到同安當官,不料英年早逝,留下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董君選。好友楊夢仁收留了這對孤兒寡母,并將孩子撫養成人。后君選以楊姓步入仕途。第六代子孫楊道賓官拜吏部右侍郎,兒子楊錫候(音)庇蔭為官,并向皇帝要求恢復董姓。感動于董子楊養的不容易,皇帝賜姓董楊氏,自始,董楊為一家,但仍以楊傳祠,在舊館驛設立小型家廟。
清朝光緒年間,家廟破敗不堪,董楊后人倡議:凡同姓者如果愿意捐資,可以進神主祿位于祠堂。董楊大宗祠遂成今日之規模,占地約1畝。
隨后千年,董楊子孫遍及各地。
1935年,在鄉紳楊孫岱的提議下,泉州董楊聯誼會在中山路寶發銀樓成立,開創各村輪值公祭董楊先祖的民俗活動,還舉行多次董楊童宗親聯誼會代表會議,開展賑災濟貧活動,推進文化教育事業。后來,楊孫岱移居菲律賓,菲律賓、臺灣等地的董楊宗親會相繼成立。
看到這樣的情況,楊拱照坐不住了。在他的牽頭聯系下,并在臺灣宗親的幫助下,新中國成立前便成為政府部門辦公地點的宗祠終于歸還。
1995年,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和“臺灣全球董楊童宗親會”聯手發起全球董楊童宗親懇親大會,大會每年一次,由各地團體輪流舉辦,一直延續至今。就在1999年泉州承辦第五屆懇親會上,董楊族人提議把“楊氏宗祠”改名為“董楊大宗祠”。而后,港臺地區、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印尼等海內外宗親,慷慨解囊,籌資約300萬元著手重建。
2004年宗祠落成后,自然成了海內外董楊宗親尋根謁祖的“根據地”。
□相關鏈接
西街片區大約有20座宗祠,有的是以名人故居作為家廟,如蔡清祠、陳仲瑾故居等,但到如今,已有10來座宗祠損毀。
1.龔氏宗祠
西街古榕巷龔氏宗祠系屬小宗,位于泉州城內古榕巷后街埕,建于清·同治(1862~1871年)間,占地約兩畝,坐南朝北。祠門畫有一對門神,門上懸掛“世翰林第”匾額。
2.汪氏宗祠
位于西街舊館驛汪衙巷內,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明清兩朝均有修葺。宗祠占地376平方米。一進祠門,門楣上嵌“汪氏宗祠”石匾額,天井兩邊有通廊連接正祠。正祠為懸山式三開間,小九架木結構。
3.曾氏大宗祠
始建于唐末,曾延世率義軍輔助開閩王王審知入閩,定居于泉州城西龍頭山。其宗祠人丁興旺,俊彥輩出。有“一門四相”、“曾半朝”之美譽。20世紀50年代后期“大躍進”時被拆改作油廠、倉庫,2005年復建落成。
4.阮氏宗祠
位于西街孟衙巷,阮氏源于商代阮侯國。漢代,阮氏有一支徙居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尉氏縣),歷三國至晉,發展成為名門大族,因此阮氏的郡望為陳留。陳留尉氏南遷后,在福建發展,并傳到臺灣及海外東南亞等地。
5.朱鑒祠
位于西街甲第巷內,建于公元1477年。祠堂的主人朱鑒系舉人出身,官授予監察御史,晚年擢升山西都御史職。朱鑒之父朱則文曾因孝敬老母而感動皇帝,皇帝欽賜“孝感動天”牌匾。后來,西街便有了孝感巷。(本網記者 陳麗娟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