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電商等互聯網商業模式沖擊實體經濟的說法,更是皮相之談。“互聯網沖擊實體經濟”一說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沒有互聯網,實體經濟會更好,這顯然不符合事實。事實是,由于市場化改革不充分、體制對經濟的約束過多,我國固有的經濟格局長期難以突破,而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帶來了打破僵局、提升效率的歷史性機會,同時也為年輕人創造了大量的創業和就業的機會。更需要明確的是,互聯網本身不生產產品,其長期機會在于與實體經濟融合,改造傳統制造業和商業模式效率低下的局面,而且需要看到,在互聯網與實體經濟互動融合的過程中,互聯網如果不主動發展、如果不謀求或倒逼傳統產業的改造,單純依靠實體經濟自身主動謀求轉型是極其不現實的。
客觀而言,中國實體經濟能否成功轉型、實現復興,主要在于能否推動經濟的結構性和市場化改革,解決資源錯配的問題,而不是將板子隨意打在90后的就業選擇和互聯網商業模式上。即便當下互聯網行業局部存在一定程度的過熱,導致勞動力、資金等資源或多或少地向虛擬經濟傾斜,進而“沖擊”了實體經濟,那么也不容否認,這一問題的解決只能通過上述改革實現,而簡單指責且無視新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貢獻,都是失之偏頗的。
準確地說,中國經濟當下所處的增長換擋期,同時也是一個“虛實再平衡”的發展階段。在實體經濟疲弱局面短時間內難有很大改觀的現狀下,互聯網新經濟的較快發展,及其在促進就業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對于確保中國經濟換擋期的穩定增長至關重要,對實體經濟轉型的貢獻及助推作用也不容抹殺。至于90后及年輕人才,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源,是更多地流向互聯網,還是流向實體經濟,最終只能取決于市場,取決于哪一方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作者系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