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言論再惹爭議。近期,在央視財經頻道的《對話》節目中,一向言談犀利的董明珠再度一語驚人,稱90后不愿意去實體經濟工作,喜歡開網店,“這一代人對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是有隱患的,不僅僅是網店模式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它給整個社會都帶來了沖擊。”
前幾日,作為傳統企業家標桿的曹德旺指出實體經濟面臨高賦稅,引發社會輿論的廣泛共鳴,當下董明珠拋出“90后開網店是國家經濟隱患”的論點,卻并不容易為社會輿論所理解。作為中國制造的代表人物,盡管董明珠多發驚人之語,但其力挺我國實體經濟的初心是可以肯定的。不過也應該看到,不管是批評90后喜歡開網店,還是將電商等互聯網商業模式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否認新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緊密關聯,都是明顯不客觀的。
而遺憾的是,不僅是董明珠,在《對話》節目中的宗慶后也對互聯網商業模式頗有微詞,稱馬云提出的“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除了新技術以外,其他都是“胡說八道”。如此感情化的用語,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傳統企業家與新經濟的隔閡之深。
就董明珠的言論而言,須知,“90后不愿意去實體經濟工作”這一現象可能是存在的,但這一現象更多的是實體經濟不振等諸多原因共振的結果,而非原因。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之所以日益逼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業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不能滿足社會的高端消費市場需求,與此同時,房租、稅費、人工成本高企。即便是人工成本高企這個因素,也不是年輕人所決定的,事實上,恰恰是企業盈利能力不足,造成了實體經濟承載就業的能力被弱化,換句話說,在較大的生存壓力下,大部分的年輕人是被實體經濟擠出的,而不是他們的就業選擇沖擊了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