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館驛2號——董楊大宗祠
【舊館驛2號】
500多年名祠 全國唯一聯宗史跡
舊館驛巷內聞名遐邇的董楊大宗祠,是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全國僅有的董、楊聯宗史跡,也是唯一一個兩個姓氏聯宗的宗祠。
宗祠始建于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是董楊道賓公祠堂原址。整體建筑承襲明清風格,每一處均精雕細琢。祠內正殿奉祀董仲舒公、楊震公、董楊道賓公,東龕供奉太一真人,西龕供奉楊延昭元帥。殿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清嘉慶和道光年間,董楊族人商定,以捐資和進主的形式,聯合福州、漳州、泉州、臺灣各地外房外支董、楊同姓,重建宗祠。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宗祠破土動工,5年后告竣。
新中國成立前,宗祠一度成為政府部門的辦公地點,后軍隊進駐,宗祠慘遭破壞。新中國成立至今,宗祠幾易其主,最后歸還董楊宗親。
1999年,“楊氏宗祠”改名為“董楊大宗祠”,海內外宗親慷慨解囊,籌資約300萬元重建宗祠。5年后,董楊大宗祠落成。
董、楊出自于姬姓,一脈相承,唐宋時期,兩族交好。
清光緒《重修舊館楊氏宗祠記》記載:“泉郡舊館楊氏宗祠,其先南宋世興公由余杭(今杭州)入閩,本姓董。至君選公,以楊姓入仕,遂為董楊氏?!庇纱丝梢?,泉州舊館驛楊姓入閩始于南宋,始祖世興公本姓董,從浙江杭州來擔任泉州同安稅吏,便定居晉江,后英年早逝。
原來,董世公去世后,兒子董君選由好友楊夢齡撫養長大,并以“楊”姓入仕,擔任潮陽縣尹。后來,子孫楊道會、楊道賓連登進士、榜眼,并入朝為官。楊道賓的兒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復董姓,明神宗御批曰:“既承久代,不準復姓,欽賜董楊公,仍以楊傳嗣?!币虼?,便有了“董楊氏”之稱。董楊大宗祠見證了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