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11年洪靄庭因治愈傷員有功,光緒帝賞賜的功榜。
【舊館驛15號】
治愈清軍教習 獲封六品銜
在多番問詢后,記者在董楊大宗祠對面的小巷中,找到清代名醫洪藹庭的故居。這棟于上世紀70年代翻建的石頭房里,至今留有洪藹庭的印記:彪炳主人功績榮譽的清代功牌和頂戴花翎,以及客廳墻上懸掛的洪藹庭生前畫像。
這張微微泛黃的清代功牌,記載著洪藹庭曾因醫術高明在軍營立功,而受到清廷表彰的功績;他所獲得的花翎,在清朝則標志著辨等威、昭品秩,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
“小時候住的是手巾寮古厝,1977年左右才翻建的?!苯衲?0歲的洪維芬是名醫洪藹庭的曾孫女,年幼時她就見過被長輩珍藏的清代功牌和花翎,“以前還有‘國手’匾額,已經不見了”。
洪藹庭(1832-1902年),人稱“應吟公”,是當時泉州首屈一指的名醫。這張約80厘米×50厘米的清代功牌上,頂部印有“功牌”二字,內文寫明“凡有軍營立功應行賞給……頂戴以示鼓勵”,落款時間為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填落日期的地方,蓋有紫紅色大印。根據記載,花翎為孔雀羽所做,但因年長日久,此花翎呈暗紅色,頂部鑲有鎏金銅。
洪藹庭的先祖原居泉州府南安縣洪瀨鎮厝斗村,因受大姓欺凌遠走他鄉,到泉州城內租房度日。清光緒甲午年間,洪家在舊館驛15號安家。
洪家的族譜里,記載了“國手”匾額與清代功牌的來歷:1884年中法馬江戰爭爆發,清軍洋槍營教習林千戎咳嗽日久,他聽聞洪藹庭名聲,上門求醫。洪藹庭診斷開藥后,林千戎宿疾頓愈。因此,光緒十一年,清廷按軍功授洪藹庭六品銜,予頂戴花翎,并由欽差大臣幫辦軍務楊昌浚頒發功牌一張。
【舊館驛4號-8號】
園林式書齋清末狀元曾經讀書處
相比較于大膽示人的唐安別館,位于舊館驛巷子另一端的亦香吟館有點“養在深閨人未識”——它就藏身于舊館驛4號的院子內。
亦香吟館所在的古厝,是清乾隆年間陳禹文先生設館授課之處,清末狀元泉州人吳魯就曾于此讀書。居住于此的蘇阿姨今年70歲了,她告訴記者,這里原是明代泉郡巨富李五的倉庫所在地。清乾隆27年(1762年),陳禹文先祖由晉江霞洋徙居郡城,在西街舊館驛巷向李五后人買下宅地,建成此宅。古色古香的陳宅為三進三開間,西側為護厝,東側就是書齋亦香吟館。
過去,大戶人家的大門很少開,家眷們日常進出,走的都是邊門,如今,通往亦香吟館的邊門“通幽處”已然關閉,從大門進入之后,經過一個頗具江南園林風味的園門之后,亦香吟館出現了?!氨緛韽膱@門進來后,有一個長方形的窗,后來拆掉了?!碧K阿姨說,如果按照舊時習慣,從通幽處進入書齋,景致更好——書齋門口,與通幽處小門相對的位置,是一處園林,主體的假山采用太湖石造景,下有魚池。而當年的書齋后面,曾是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