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館驛巷里的人們保留著從豆生井汲水洗滌的習慣
■探古尋幽舊館驛
陳清源故宅
舊館驛14號曾經是20世紀50年代泉南名醫陳鳳儀的叔父陳清源的故宅。由于后裔遷居,老宅轉賣給南安名商謝為棟,后又幾經轉賣。如今的老宅,花園里還有數方年代頗久的舊石盤和石臼,這些老物件或許是此地曾是粉干作坊的見證。
郡城大戶新舊朱
舊館驛73號曾經是郡城大商人朱庭英故居,人稱“舊朱”。舊館驛“朱”也曾是郡城的大戶之一,是大商賈而非大官宦。1911年,大商人朱庭英在此安家。后來,他前往新加坡經商,遭遇海難。如今的朱宅仍有三開三落的規模,前落已租給他人多年。
舊館驛75號有一連排的手巾寮,這里是被鄰里稱為“新朱”的地方。據悉,此宅分屬多個兄弟,合一大院,院內有數棵老龍眼樹。
汪波故宅
舊館驛129號是民國時期國民黨CC派泉州要員汪波的故宅。據史料記載,民國23年(1934年),汪波、陳四蓀、萬年芳、王酌聊等人籌辦《國民日報》,汪波任社長,王酌聊任經理。民國30年(1941年)2月10日,吳增、林庶應、李鈺等倡辦泉州建國商校,址設泉州新門街,汪波任校長。如今,汪宅后門仍掛有一塊“建國商校校友會”豎匾。
豆生井
在泉州的小巷中,古井幾乎隨處可見。它們大多有共同的名字——豆生(豆芽)井。皆因古時的泉州,人們習慣把干凈得可以洗豆生(豆芽)的井叫做豆生井。舊館驛16號門前的這一口井也不例外。據說該井從來不曾干涸過。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但是從井里汲水洗滌,依然是這里幾代人一直保留的習慣。(記者 蔡紫旻 張素萍 王柏峰 實習生 汪雅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