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城西街
“西街怎么改造”他山之石篇(上)
有西街的城市多半是古城,叫西街的地方大都有故事。
許多地方都有西街,西街不僅是個顯示空間地理意義的街市名稱,更是一種留存記憶反映發展的文化概念。歲月流逝,社會變遷,“西街”的命運也在發生不同變化。今日選取國內幾條具有代表性的西街,既展示其歷史風貌,更聚焦重塑之路,但愿能對泉州西街的改造有所啟示。
中西交匯名揚海外的陽朔西街
陽朔西街也許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一條西街。陽朔鎮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西南面,原為村落,名叫羊角村,秦時已有人定居。陽朔西街位于古鎮中心,歷史1400多年,是陽朔古鎮最古老最繁華的街道。昔有對聯“半是鄉村半是店,可為耕種可為商”。明城墻、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紀念館等這些古老的建筑保存皆較完整。
這條古街,曾是孫中山先生演講的地方,藝術大師徐悲鴻曾居于此,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曾在此流連。
“不逛陽朔西街,等于沒來過桂林?!彪S著各地游客紛至沓來,陽朔西街與外界的交流越發頻繁,據悉其長住居民和流動人口的比例達1∶3,逐漸形成多元化的社區。每天在此逗留、游覽的外國游客逾千人,有的甚至成為當地的一員。于是,這里成為孕育跨國婚戀的溫床,據統計稱目前陽朔西街已締結至少500對涉外婚姻。
世界最具權威的自助旅游叢書《孤獨星球》每年都用不少篇幅宣傳推介陽朔西街,宣傳口號是:“到陽朔西街去!”近年來出版的反映陽朔西街的出版物達300余種,陽朔西街文化已成為中國街景文化的領軍者。
保存文化多元經營
在當地政府的保護性整治下,風雨滄桑的陽朔西街煥發生機,不僅成為陽朔最繁華的街區,也成為聞名遐邇的“地球村”。
該街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一度十分落后,1984年經初步改造,成了古樸典雅的旅游文化街。1999年到2004年,陽朔縣按照“保存歷史信息,傳承歷史文化”“整故如故”的要求完成了保護性整治。
具體措施:將所有管線下地改造,整治路面,將原來的水泥路全部去掉,恢復為古時的石板路,新鋪、維修石板路2400平方米;沿街立面和危房按照原有風格進行修葺拯救,對與街區傳統風貌格格不入的建筑采用“減法”和“修景”等手法加以整治,使原有建筑設施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得到修復維護;135處公私房屋(包括商店招牌的材料)一律建成“小青瓦、坡屋頂、馬頭墻、木門窗、吊陽臺”式的桂北民居特色;與整治過的桂花街組成并行的步行街,增設道路廣場,復原一些歷史遺物如古井等,突出景觀特色。
陽朔西街的成名讓本地商業受到啟發,興起中西文化兼容的經營理念,法國餐廳、意大利餐廳、咖啡店、酒吧等特色店應運而生,所有文字標牌都采用中、英文兩種以上的表達方式,讓外地游客體會其開放、包容和舒適。
據統計,陽朔每年接待的中外游客達150萬人次。近年來到這里的“背包老外”迅速增加,每年達10萬人,大多是來自美、英、法等國家的學生、學者或打工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