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西街
變身當地第一條步行街的
陜西省商洛市的西街,既是當地一條著名古街,也是最重要的商業街,位于市中心,原寬6米,500多米長。據載,明清時期,商州城區(商洛市原名,后改為區)街巷分布嚴整,與東、南、北街一樣,西街是城區的主要干道,州署、考院、文廟等主要建筑群都聚集于此。至今,西街上還有350年歷史的大云寺和始建于1920年的一座天主教堂。
后來,商洛西街商業繁榮。改革開放后,發展成服裝一條街,本地人沿街開店售賣衣帽服裝,外地人來商洛也多在此租房做生意。來商洛的各地“驢友”也多會來這條老街走走,把它喻為“商洛的騾馬市”。
就地重建商業化改造
改造前,整條街都是五十年前建設的土木結構的門面房,店面結構和房子的質量已遠遠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當地居民和商戶期要求改造的呼聲也很強烈。
據當地媒體報道,商洛西街改建,是商洛市區歷史上首次較大規模的拆遷,也是當地首次建設高檔商業生活圈,涉及范圍約170畝。其中166.21畝的西街及其周邊建筑都將拆除,只保留文物保護單位大云寺和天主教堂。
商洛西街的主要改造措施將街道寬度由6米拓寬到12米,街道兩旁低矮的泥土房子,被林立的高樓大廈替代,周邊的馬路和其他基礎設施進行升級,用3年內完成整個高檔商業、生活居住圈。
當地政府稱,新的商洛西街將建為步行街,逐步建成集商貿、生活為一體的現代城市生活圈,同時也將結束商洛沒有步行街、沒有高檔商場的歷史。
在爭議和等待中消失的
南京西街
六朝古都南京有好幾條西街,鳳凰西街、貢院西街、游府西街等,真正就叫“西街”的,位于城南中華門外,當地人也稱“中華門西街”或“城南西街”。
在滿城都是歷史的南京,西街被認為是老城南的根,依傍秦淮河而發端的古老街區,走過了千年,與南京的歷史一樣長。西街上曾有南京粉墻青瓦、淡妝素裹的民間建筑,幽深院落,青石小路,古井古樹,磚雕木雕,與此聯結的是南京的民俗、文化,更聯結著南京人的記憶和情感。
整體拆遷古街消失
2013年,南京規劃部門發布消息稱,將對“中華門外長干橋片區”進行整體改造,其中西街地塊為核心區域之一。
當地提出要打造綜合性的城市生活文化休閑片區,利用地塊瀕臨外秦淮河的地形,營造可觀、可用、可品的優雅濱水生活,在整體環境上,將架構山水城林為一體的特色長廊的目標。當地媒體稱,南京西街將被整體拆遷,以后,原來的西街將不復存在,“僅保留一個西街的名稱”。
其實,南京西街拆遷的動議由來已久,且引起不少爭議,時有見諸媒體。如上述片區改造方案公布后,即有文史專家呼吁,對于這一古城發源地的開發改造必須事先進行細致的考古挖掘。
西街動遷之事久拖未決,也是一大爭議焦點。據報道,上世紀90年代,南京西街就有拆遷動議,當地甚至為此凍結戶口。然十多年過去,盡管有多次消息傳出,卻始終未見真正行動,而戶口凍結、房屋翻修擱置等又對居民生活造成諸多不便。當地《現代快報》曾描述,“西街上的房子,依舊是低矮、斑駁、漏雨,天冷的時候,家里就陰冷潮濕,天熱的時候,白蟻紛飛,空氣中也是發霉的味道”。還有市民向政府反映說,西街“有能力的居民也都搬出去了,剩下來居住的就是老人和外地租戶,失竊情況時有發生,治安狀況也很不好,作為南京的南大門,實在有損南京形象”,要求盡快落實規劃。這種情況直到2013年動遷真正開始才結束。(本版文字:晚綜圖片:王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