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西街
再現茶馬古道風情的
四川都江堰既是一座古城,也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都江堰城中的西街位于都江堰寶瓶口以南,與伏龍觀隔江相望,東起南街南段,西接玉壘山麓,全長近400米,是一條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街,是南方絲綢之路入藏的起點,也是溝通漢族和藏羌勢力范圍的唯一一條“官道”,被譽為古代茶馬道上的第一街?!叭窬牌菏岁P,一鑼一鼓到松潘”,就是當年商人走山販貨的歷史寫照。
該街歷代居民看中了地利之便,經過世代努力把這里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業街。清代曾名“西正街”,清末,此街多玉石加工及銷售作坊,故又名“玉石街”。一條石板路面的老街,兩邊建筑多為一至二層的木結構。該街較完整地體現了清末的歷史風貌,保存了比較完整的舊成都風貌,是都江堰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
整治改造恢復重建
據當地媒體報道,都江堰西街的轉型來自幾個因素共同推動:一是當地打造國際性旅游休閑城市的發展戰略,需要對歷史城區進行保護性開發;二是西街本身逐漸沒落,喪失活力,需要轉型。據報道,這條西街“吃低保的有100多人,吃社保的有300多人,加起來超過常住人口的一半”,“西街就是都江堰的貧民窟”;三是都江堰成功申報“世界遺產”,成為復興西街重要契機;四是“5·12汶川地震”的影響,西街及周邊老城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亦需修復重建。
2009年,都江堰進行了重新規劃,計劃將西街、商業街、文廟片區等眾多歷史街巷為主的歷史城區打造成融山、水、堰為一體,經濟健全、功能協調的旅游休閑古城。其中西街是一個隆重推出的亮點,作為古城區整治改造和恢復重建的核心地區和當地的文化地標。
整治改造和恢復重建的思路是:“一核心”,即當地西街、商業街、文廟片區規劃打造;“三重點”,即重要節點及重要保留建筑物立面整治、重要拆舊后場地恢復重建、重要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建設,并制定明確的進度時間表。
在西街原居民搬遷的關鍵問題上,當地提出“科學重建、民主重建、和諧重建”,要求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群眾愿走就走,愿留就留,都配套相應的政策。
此外,還對西街及周邊街區進行功能細化定位,西街主攻書畫、古玩和傳統老字號為主的商業店面,其他街區分別承擔餐飲、休閑、觀光展覽、娛樂等功能,實現各有特色,協調統一的發展格局。
經過約兩年的時間,都江堰古城區的核心區域已經初具規模,當地西街等重點歷史老街實現修舊如舊,逐漸煥發出新的光彩。
傳統風貌與現代活力并存的溫州城西街
溫州城西街是當地最重要的歷史古街區之一。城西街南起廣場路,北至滄河巷,清代時是條石和青磚結構路面,倉橋、飛鵬橋、嘉會里橋、金鑿石橋穿街而過,小橋流水,有“九山十八溪”之稱。
城西街民房建筑大都是民國時期,以二層小樓房居多,在成為服裝一條街之前,曾經是家具一條街,樓下店屋連排,家具品種繁多,是當時浙南地區新舊家具交易的集市要地。此地居民不但經營有道,且個個都懂木匠和油漆技術,一些舊家什經修整加漆后又成精品出售。
該街有個習俗,凡逢紅白喜事,家家鋪有“臺平板”(形同戲臺踏板),從大院里屋一直鋪伸到街西,上搭網罩彩額,熙熙攘攘猶如戲班臺間一般,亦為當地一大民俗景觀。
分類保護區別對待
據稱,隨著時間推移,城西街街區建筑景觀不協調、建筑品質不高的問題逐漸顯露,環境整治、功能調整和基礎設施改善的呼聲日漸強烈,需要采取措施保護傳統民居與街道空間風貌,復興傳統的商業街巷并完善布局,打造一個既具有溫州傳統風貌特征又充滿活力的歷史街區。
2011年通過《城西街歷史街區保護和整治規劃》。當地媒體解讀稱,一幢幢歷史建筑將被串成一部活生生的溫州建筑史,展現千年古城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
城西街保護整治的最大亮點在于將街區內的建筑劃分為文保單位、保留建筑、改建建筑、拆除建筑四大類,分別對應不同的整治措施。
改造重點包括對建筑進行梳理,延續溫州傳統的街巷商業模式并補充服務設施;利用拆除重建類建筑進行空間重構,增加院落空間,開辟街區廣場和綠地;通過舊廠房置換和拆除,引入高品質商業、旅游服務功能等。其中,城西街和倉橋街將延續小商品街模式,滄河巷依托已有基礎形成一條傳統文化商業街,嘉會里巷則以服務本街區居民的日常性商業為主。對沿其他小街巷的商業,則不鼓勵發展。
同時,該街區沿街建筑外墻色彩統一以灰、白為主,木質裝修以深赭石色為主,其中核心保護區的建筑高度控制3層、不超過9米?!兑巹潯愤€對道路交通、旅游發展、建設工程控制、業態管理等進行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