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成為北大博導是怎樣一種體驗?劉穎算了算,帶過的學生里年齡最大的,比自己小了3歲。
畢業回國申請教職,劉穎再度延續了本科志愿填報時的自信,她只申請了北大這一所學校,并在29歲這一年成為了博士生導師。
29歲成為博導是怎樣一種體驗?劉穎回答,“我在工作上心理可能比較成熟一些,沒覺得和周圍的人有太大的差別。”同樣差別很小的,還有劉穎和學生之間的年齡。“我帶過的最大的一個學生和我的年齡之間只差了3歲,其他的學生都是90后。”
她的辦公室也并沒有想象中的“學究氣”,桌上零星擺著小玩具擺件,書柜的空隙里還塞著一個毛絨動物玩具。“哦那個呀,是學生送的。”劉穎笑了。年輕的博導和學生們之間,不僅是師生,更像朋友。
“涉及到工作上的事兒,我還是比較嚴肅的,但平時生活中,我會更像朋友一些,或者說是姐姐。”選擇學生的標準,劉穎“自有一套”,“我不會要求學生非得像我一樣,對生物有好奇心。但前提是,他們必須在工作上有動力,能夠獨立自主的去做事情。”
外界眼中令人驚嘆的年輕有為,在劉穎自己看來并不算特別的“神奇”,相比“聰明”或者“高智商”的標簽,劉穎給自己選擇了“適合”,“我不覺得我是非常聰明的‘那一型’。生物研究需要邏輯思維能力,我覺得我至少在這方面比較適合這個專業。”
繼劉穎之后,國內高校30歲以下的年輕博導個頂個的出現,而且個個年輕亮麗,刷新了外界概念里科研人員的“學究”人設。
對此劉穎表示,年輕教授和博導的出現,在今后應該是個大的趨勢,“大眾對于科學家可能有一個誤解,覺得印象中的科學家要戴著厚厚的大眼鏡,穿著白大褂做實驗。但其實,我周圍的同事差不多都是像我這樣的。”劉穎比劃了一下身上的白色時尚套裙,“在國外,像我們這種實驗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基本上博士畢業再做一下博士后,就可以申請教職。國內高校這樣做,其實正是仿照國外進行的新體制改革。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不僅外形上不“學究”,生活中的劉穎更是個潮人。跑馬拉松、做烘焙,曬娃樣樣來得。她的一句名言更是“霸氣側漏”:“為什么要讓我的家人為我的學術買單?”
劉穎的微信朋友圈簡直“毫無學術氣息”可言,家常得讓人難以置信:秀一秀自己做的蛋糕和精美菜式,曬一曬跑馬拉松的好成績,偶爾貼幾張寶寶成長的記錄照片。還會“自我檢討”管不住的嘴,“一寫東西就開始抱著餅干巧克力忍不住的吃,誠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