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只填了這一個專業,而且還是“不服從調劑”。
她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自己對于生物學的喜愛從高二時就萌發了,“那時我就堅定了想要學習生命科學的信念。在進入南京大學進行專業學習后,我又給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在本科畢業后到美國進行深造,最終能夠建立我自己的課題組和實驗團隊,研究我所感興趣的生命問題。正是因為本科階段我很早的就確立了自己的奮斗目標,才能不斷的排除各種艱難險阻,一步步朝著這個夢想去努力。”
從赴美讀博至今,劉穎始終保持對科研的執著。是什么動力讓她堅持了這么久?她回答,是對生命現象的好奇心。
本科畢業后,劉穎考到了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師從劉清華教授讀博士。聽上去是段一路“開掛”的學習經歷,但“開掛”的背后,卻是劉穎在實驗室里艱苦的付出:剛進實驗室時,她甚至不會做最基本的轉化實驗;讀博的前兩年,前后辛辛苦苦做了四五個課題都不大順利,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實驗結果。劉穎甚至開始動搖:要不要換個專業?
對生命現象的好奇心讓劉穎堅持了下來。“我覺得各種生物都是很復雜的體系,很多東西都是未知的。”
熱愛下廚的劉穎拿再尋常不過的“吃肉”舉了個例子,“我們吃下去的肉類會分解成氨基酸。當你吃了一頓肉之后,你身體內的氨基酸濃度肯定會升高。身體里的細胞是怎樣感受到有新進氨基酸的存在的?它又是怎么通知身體反應出‘吃飽’‘營養已經充足了’這些信號的呢?”簡簡單單的“吃肉”,就包含著生物學的大道理,“這樣的生物學問題就容易引發我的好奇心,驅使我繼續將研究做下去。”
留學兩年后,劉穎迎來了科研的峰回路轉:別人嘗試多次都沒有結果的一個課題,劉穎做了不久就成功了。相關論文于2009年夏天順利在《科學》雜志發表。在哈佛醫學院跟加里•魯弗肯教授做博士后時,她把線粒體作為以后的研究方向。線粒體是為細胞提供能量的細胞器,受損后極易引發神經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回國至今,劉穎在《自然》《細胞》等雜志發表多篇論文,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首次證明了神經肽介導了神經細胞內線粒體抑制激活其他組織的細胞非自主性應激反應,發現了線粒體損傷的隔代遺傳現象……
曾經那段在美國留學,有些孤獨也有辛苦的生活,如今的劉穎重新審視,卻覺得是她自己最單純快樂的日子:“讀博時多單純啊,有一幫小伙伴可以聊天,周末一起玩。純粹的做科研,做實驗,我很享受這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