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三
能否找到“雙贏”監管方案?
誠然,共享單車有亂停亂放、影響行人走路等眾多問題,但也不能忽視其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的作用,也為政府部門省下了大量公共自行車的財政投入。對于這些成長中的“煩惱”,“一扣了之”絕非最佳解決方案。
“共享單車有一定公益性,不能單純以經營性企業衡量。過去每年,政府部門在運營有樁公共自行車上的財政投入非常多,現在能不能把這筆錢用好?”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建榮說,共享單車讓政府在資源投入上“省了錢”,政府在管理上卻不愿意“多花錢”。
據介紹,在有樁自行車時代,有樁自行車公司按照相關標準,平均每100輛車配備1名運維人員。而在目前,無樁單車運維人員明顯不足。業內人士也認為,共享單車平臺需承擔起一定的管理責任,不能被資本的快速擴張“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加大運維人力投入,做好車輛的及時維護和維修。郭建榮介紹,目前協會也正在積極制定平臺服務標準,明確互聯網平臺的責任。
表面看是停車點的不足,深層看卻是自行車路權的保障。據行業協會統計,上海目前已有12個互聯網企業投放了28萬輛共享單車,加上此前的8萬輛有樁公共自行車,總數已達36萬輛。而據調研,上海如果有60萬輛公共自行車就會達到飽和狀態。
上海市黃浦區市政綜合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表示,將與企業共同協商,核定一次性投放的總量,其后在規定時間內不得隨意增加,如果社會車輛有明顯減少后,再協商第二次增加投放。但企業之間的投放量還需達成共識。
城市中供自行車停放的空間有多大?一個城市究竟能承載多少單車?一旦承載量飽和,如何管理?新的城市規劃中,能否為自行車的路權做更多考慮?這些問題,更有待公共管理部門創新監管思路、搭建溝通平臺、明晰監管標準。
文/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