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二
巨大管理成本由誰買單?
涉事雙方都覺得自己“一肚子委屈”。管理公司認為,目前黃浦區內的共享單車投放量已經是停車點資源的1.5倍。“這么大的量已遠遠超過市民正常的使用需求,屬于過剩投放。市民要正常停放非機動車,結果發現白線內都是共享單車,只能違停。”
目前,非機動車停放管理的實際操作者大多是街道辦事處,停放區域的劃線、違章停車的處置由街道辦事處和城管執法部門配合實行。街道工作人員如果看到違規停放的單車,城管執法人員會幫助挪到附近的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內;如果附近沒有,會收起來運走。
上海的其他中心城區也碰到了類似的管理難題。虹口區嘉興路街道辦事處調研員張逸說,雖然區里組織了志愿者利用休息和下班時間,走過路過進行整理,但共享單車的發展速度太快,政府部門人力投入跟不上,也無法在每條路、每個地鐵出口都增加人手專門管理單車。尤其是街道的日常市容管理,一輛輛單車“扶過去”的工作量太大了。“在整體管理上沒有具體規定,僅靠志愿者,畢竟不是長遠的辦法。”
這增加的巨大工作量,究竟由誰來承擔成本?各方也各執一詞。管理方認為,“如果是對社會全免費,成本應該由服務購買方,也就是政府部門向第三方管理公司支付。共享單車是以盈利為目的,不應由社會買單。”而相關共享單車平臺則表示,用于公共交通用途的共享單車不能簡單視作商業用途,不能接受支付管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