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追訪】
橋南社區居委會:
破壞灘涂的肇始,應該是周邊工地
造路用的建筑垃圾到底哪來的?目前,站出來承認的僅有養殖戶劉錦樹一人。但是,他又說,把所有責任扣在他頭上,“很冤”。
劉錦樹說,他用來造路的渣土,是花錢買的。賣土給他的,是一家土方車公司。記者昨日聯系到該公司負責人郭先生,他說,“每車30元,我們只負責把土送到路邊,至于怎么會被運進去修路,我就不知道了。”
郭先生還說,大約是10月8日,他們將渣土從北迎賓大道二標段工地運出來,當時,他只給劉錦樹運送了20多車,“明顯不夠修那條路,(劉錦樹)應該還請了其他車隊幫忙運土。”
橋南社區居委會一名工作人員分析說,劉錦樹可能是看到工地附近、來自北迎賓大道項目的土方和建筑垃圾越來越多,干脆就“搭便車”修這條路,保護自己的魚塘;而破壞灘涂的肇始,應該是周邊工地,是某些工地在回填垃圾時,沒有把入口管理好,一些土方車就跟著往里倒,日積月累,就堆得很高了。
北迎賓大道項目指揮部施工組負責人:
一直在紅線內回填垃圾,不可能占用灘涂
按上述說法,北迎賓大道項目工地成了垃圾的源頭之一。對此,北迎賓大道項目指揮部施工組負責人昨天矢口否認。他說,北迎賓大道項目進行到洛陽橋段,施工確實會影響到濕地,但已經征得了省林業廳的同意,并將其中一塊灘涂(原本是村民的魚池),征收移交給了指揮部。“我們的施工紅線距離舊路邊緣有30米,在紅線內回填垃圾,尚且都填不完,怎么可能堆放到外面去?”
“況且,洛陽橋互通路段的施工內容主要是建設高架橋,施工沒有產生大量土方,不需要占用河面灘涂。”該負責人說,在紅線范圍外出現的土方,到底來源哪里,他也不清楚,希望相關部門能調查清楚,以正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