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3日訊(通訊員 賴鵬輝 伊婷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作為閩南文化旅游的一顆璀璨明珠,平和縣大溪鎮擁有國家地質公園“靈通山風景區”和國家級文保單位“莊上土樓”等優質旅游資源,年接待游客量超過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省級全域生態旅游小鎮。在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大溪司法所以“法治賦能文旅發展”為核心理念,創新打造“一所一品”特色工程,將司法行政職能與文旅產業需求有機結合,構建起“調解護游、普法潤游、社矯助游”的全方位服務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法治動力。
固本強基,規范化建設打造旅游法治“護航艦”
堅實的法治根基是旅游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大溪司法所在上級司法行政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整體搬遷和升級改造,顯著提升了硬件設施水平。新辦公場所規范懸掛司法行政標識,設置統一門牌、指示牌和法治文化標語,既增強了司法所形象辨識度,又優化了辦公環境。改造后,司法所辦公面積從原有的121.6㎡擴展至226.92㎡,功能區域實現科學劃分?,F設有人民調解室、社區矯正室、安置幫教室、教育培訓室、心理咨詢室、律師工作室和檔案室等七大功能區,在滿足規范化建設要求的同時,全面強化了司法行政服務功能。
隊伍建設方面,大溪司法所現有7名工作人員,包括3名政法專項編制人員、2名社區矯正專職社工和2名鎮級專職調解員。通過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專題講座等方式,持續提升工作人員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同時,大溪司法所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優化工作流程,推動各項工作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定紛止爭,人民調解構筑旅游和諧“穩定器”
大溪司法所立足旅游消費關鍵環節,創新工作思路,將人民調解機制深度融入旅游服務領域。針對景區常見的民宿服務糾紛、旅游消費爭議等問題,司法所建立了“快速受理、專業調解、多方聯動”的糾紛化解機制。通過聯合鎮宣傳辦、大溪市場監督管理所等部門,大溪司法所構建了旅游糾紛多元化解體系,實現糾紛調處“一站式”服務。不久前,一名游客因民宿服務問題與經營者產生糾紛,司法所調解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在市場監督管理所等部門配合下,通過現場調解、釋法說理,促成雙方達成和解,既維護了游客權益,又保護了“大溪民宿”品牌形象。近年來,大溪司法所已成功調解旅游糾紛數十起,調解成功率達95%,為維護旅游市場秩序、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景區、矛盾就地化解”的治理目標。
普法潤心,法治宣傳架設臺企發展“連心橋”
大溪司法所秉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積極開展“法潤臺(商)企”活動,將法律服務延伸至轄區重點臺商企業——福建大芹陸宜酒業有限公司。該企業作為知名觀光酒廠,既是臺商投資典范,也是大溪旅游的重要景點。
大溪司法所通過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組建專業律師團隊,通過定期走訪、專題座談等形式,針對合同管理、勞動用工、投資政策等臺企關切的法律問題,提供“訂單式”普法宣傳和風險防控指導。特別是在企業接待游客過程中可能涉及的消費維權、安全生產等法律問題,司法所開展專項法治宣傳,既保障企業合規經營,又維護游客合法權益。
這種“普法+服務”的創新模式,既解決了臺企發展的法律困惑,又傳遞了“兩岸一家親”的溫暖,更豐富了大溪“法治+文旅”的產業生態,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矯心正行,社區矯正繪就文旅家園“新畫卷”
大溪司法所創新推出“社區矯正+文旅服務”教育幫扶模式,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參與莊上土樓及周邊核心景區的人居環境整治。在司法所工作人員帶領下,矯正對象定期開展古跡維護、環境清潔、景觀美化等志愿服務,用雙手為這座國家級文保單位增添光彩。
這一創新舉措實現了“三個提升”,主要是提升景區環境品質,讓游客獲得更舒適的游覽體驗;同時提升矯正教育效果,通過勞動修復社會關系和提升社會認同感,讓矯正對象在服務家鄉文旅發展中重拾人生價值。
從莊上土樓的千年夯土墻到靈通山的云海勝景,大溪司法所以法治為筆,為這座生態旅游小鎮勾勒出堅實的發展保障。從規范化建設的堅實步履,到調解室內的耐心化解;從臺企酒廠的精準普法,到社矯對象美化家園的辛勤汗水——每一項務實舉措,都是司法行政力量深度融入地方發展脈絡的生動注腳。展望未來,大溪司法所將持續深化“法治賦能文旅發展”實踐,讓法治的清泉持續浸潤這片熱土,為打造更高品質的全域生態旅游小鎮、譜寫大溪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法治支撐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