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3日訊(通訊員 陳玉師 鄭曉梅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真沒想到我們提的建議這么快就落實了!”尚吉村的徐大爺感慨道。自駐村以來,國網漳州供電公司派駐長泰枋洋鎮尚吉村第一書記林瑞聰就常聽老人們念叨缺少娛樂場所。在政策支持下,村委決定將徐氏祖祠改造成幸福院,2月動工,4月13日就揭牌了。
如今老人們在幸福院下棋、聊天、看電視,臉上滿是笑容。“基層是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能在這‘最后一公里’,把群眾最關心的事情辦好,我深感榮幸。”林瑞聰說。
如何對群眾訴求精準感知、快速解決?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漳州市長泰區各級黨組織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深化干部下基層“隨訪筆記”制度,通過群眾“煩心事”查找問題、找準病灶、快速整改,提升“接訴即辦”服務水平,以優良作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推動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急事難事“指尖辦”
政務服務“零距離”
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一直是快速響應需求的保障。
在廈門住院的洪阿姨,急需辦理門診特殊病種登記以減輕負擔。按傳統流程,家屬需從廈門趕回長泰辦理,這在陪護期間幾乎不可能。
“別急,我們可以‘視頻辦’!”長泰區醫保窗口工作人員的話給洪阿姨一家帶來希望。“原本以為要奔波好幾趟,沒想到一次都沒跑就辦成了!”洪阿姨的家屬感慨道。通過微信視頻連線,工作人員指導家屬填寫材料、傳遞電子文件,當天就完成了審核登記,實現了異地門特即時結算。
據了解,為了讓便捷服務觸手可及,行政服務中心打造“網辦掌辦專區”,匯聚社保、醫保等7大民生領域74項高頻服務,配備懂方言、業務精的“專職管家”在線引導,目前已服務群眾超4000人次,解決難題3300余件。
便捷的“掌辦”“網辦”遇上“慢半拍”的老年群體又要怎么辦?在武安鎮羅山社區,戴老伯對著手機屏幕犯了難,隨即在羅山社區小微權力“監督群”里發出詢問:“請問靈活就業人員醫保該怎么辦理?需要準備哪些材料?”戴老伯的咨詢信息很快引起了羅山社區兩委干部楊海燕的注意,她立刻回復,但考慮到戴老伯年紀較大,獨自操作會有困難,沒過多久,楊海燕便上門了。“戴老伯,我來啦!您看,先下載閩政通APP……”她手把手教戴老伯操作手機屏幕,像教自家老人一樣耐心,直到幫他順利辦好了參保手續。
“以前得專門去窗口辦理,現在在家喝著茶,只需幾分鐘就能把事情辦好了,不用我再跑一趟行政服務中心了。”戴老伯說道。
針對像戴老伯這樣的人群,行政服務中心創新構建區、鎮、村三級政務服務網絡:區級大廳“一站式”集成2495項服務;鄉鎮站點實現“就近辦”“一窗通辦”;村級服務站提供“代辦代跑”,保障不讓一位群眾掉隊。
長泰區政務服務不斷創新優化,從“一次不用跑”到“家里辦成事”,長泰政務服務正從“群眾路上跑”轉向“數據網上跑”“干部代著跑”,真正實現了政務服務的“零距離”,讓群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能感受到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家人治家”
身邊事在共商中共建
然而解決群眾難題,不僅需要高效的政務服務,更需要扎根社區的主動作為。
中駿云景府小區業主群中,一段展示電動車進出陡峭地下停車場坡道的視頻引發了居民強烈共鳴。“推上去一身汗,推下去心發慌!”“老人小孩怎么辦?”擔憂迅速蔓延。錦溪社區黨支部書記楊麗芬敏銳意識到這不僅是生活不便,更是一次矛盾危機,處理不當居民的不信任感將會加劇。
“我們分成三個小組,馬上入戶走訪!”錦溪社區黨支部迅速行動,摸清情況后將訴求反饋給物業。雙方達成共識:在地面建設集中停車棚是可行方案。
然而,建設涉及規劃、城管、消防、燃氣等多個部門,程序復雜。社區上報后,鎮里高度重視,牽頭召集相關部門到小區“現場辦公”。“選址在東側和西側空地,大家現場看,有意見當場提,沒問題當場簽批確認。”采用的“現場簽批”機制明確了責任,避免了推諉,大幅提高了效率,確保了方案合規。
方案確定后,關鍵是獲得業主的支持。社區和物業緊密配合,通過公告、問卷、微信群、入戶溝通等多種方式,耐心細致地向全體業主解釋方案、征求意見。“那兩個月,我們幾乎天天泡在小區里。”一位社區工作人員回憶道。最終,方案獲得超過法定比例業主同意。物業抓緊申請資金建設,三個月后,嶄新的地面停車棚投入使用。
“現在方便多了,也安全多了!”居民王先生連連點贊。新建停車棚有效緩解了充電難、停車難問題,小區環境更整潔,居民滿意度也提高了。
錦溪社區秉持“家人治家”理念,工作人員像關心家人一樣定期“串門”,把收集的“家長里短”記在那本用不同顏色標注的“民情日記”里,匯總共性難題,并定期組織“與物業面對面”活動搭建溝通平臺,讓居民參與到小區治理中去。“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方向。”楊麗芬說,“黨支部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作用,再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齊心協力辦好群眾的身邊小事。”
“金點子”落地
結出便民“金果子”
政務服務升級,社區共治共建,長泰區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渠道不斷拓寬。而要讓服務更精準地對接群眾期盼,主動傾聽民聲、匯聚民智同樣至關重要。
“701路公交末班車延到晚上8點了,還加了兩個班次!這下下班再也不用拼命趕車了!”最近,這個好消息在長泰上班族中傳遞。這趟連接漳州與長泰的公交班次更密、服務時間更長,讓跨區通勤和晚歸的人們心里更踏實。
這暖心變化的源頭,正是長泰區委區政府開展的“金點子”征集活動。在漳州上班的長泰居民小葉,曾經常常為趕末班車或加班后不得不打車回家而煩惱。“要是公交末班車能再晚一點就好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在“金點子”活動中提出了建議。這條建議很快傳遞到區交通運輸局,并迅速落地為看得見的便利。
小葉的建議并非孤例。“再多開些線路,覆蓋萬豪廣場、哈啰廣場、聚牛山……”“新小區門口沒公交站,建議增設!”一條條帶著期盼的“金點子”匯聚而來,落地為新建的公交站牌、延長的末班車、便利可查的掌上交通服務。
隨著一條條“金點子”從紙面落到地面,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便民“金果子”,居民們提建議的熱情更加高昂,“金點子”也越來越多。“政府有把我們的建議聽進去,放心上,實實在在去辦,大家打心眼里覺得溫暖。”向“金點子”征集活動提出自己建議的群眾張阿姨說道。
長泰區依托“金點子”征集活動,進一步完善人民建議征集渠道,廣泛匯集民意、集中民智。截至目前,“金點子”活動共征集建議148條,涵蓋產業升級、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生態環保、民生福祉等方面,61條已落地生根,72條正在加速推進,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回應著百姓的關切。
長泰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長泰區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堅持把“開門搞教育”貫穿始終。通過“金點子”征集、基層干部“隨訪筆記”“我的鄉村我做主”等活動,引導干部積極對接群眾需求,暢通民意表達渠道,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實際行動書寫“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