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3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 黃紫燕 洪泓塬 文/圖/視頻)為進一步賦能“夢幻濱海 活力綻放”泉州臺商投資區第三屆文創伴手禮創新設計大賽,7月2日,黎明職業大學“臺商投資區文創設計行”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泉州臺商投資區,前往接官亭、龍蒼村、浮石隱地等景點開展采風活動,挖掘設計靈感,為大賽注入新的創意活力。
實踐隊首站來到接官亭。接官亭坐落于白奇古渡,這座建于明洪武年間的古石亭,是當年百崎郭氏回族肇基祖郭仲遠接待鄭和的涼亭,因此稱為接官亭。站在亭子里,實踐隊成員觸摸著斑駁的石柱,閉上眼睛,仿佛能聽見百年前船只靠岸的喧囂、馬蹄聲與海浪聲交織的熱鬧。
如今,接官亭靜靜矗立,俯瞰著江水泱泱的后渚港,其古樸的建筑風格、獨特的歷史淵源,讓在場師生深刻感受到臺商區在海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紛紛拍照記錄,思索著如何將這段故事融入文創作品。實踐隊還前往百崎鄉回族史館,深入了解百崎鄉鎮村貌、人文特色、歷史沿革與生活變遷,進一步探尋文化脈絡。
隨后,實踐隊來到龍蒼村。龍蒼村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一代代華僑的故土情懷,都藏在龍蒼村“番客樓”的一磚一瓦里,加上具有閩南紅特色的古大厝,這些集南洋特色和閩南傳統于一體的建筑,形成獨特的龍蒼風光,成為承載鄉愁的特別存在。漫步古街巷,師生們不禁被其獨特的建筑美學和背后的華僑奮斗史所打動。
“龍蒼村的特色建筑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黎明職業大學文化傳播學院23級動漫制作技術4班學生劉露露表示,她計劃以滴水獸為原型設計IP,并衍生出發飾、頭飾等一系列文創作品。
浮石隱地則為實踐隊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濱海風情體驗。浮石隱地以浮山漁民文化為魂,將廢棄漁市重塑為藝術營地,斑駁船塢重構成故事民宿,讓白發漁民化身為文化講述者。大海壯闊、礁石嶙峋、漁船點點的美景,以及融入各區域的文化元素,為文創設計提供了豐富素材,讓采風團師生們靈感迸發。
“我覺得本次采風精準捕捉了臺商區的海絲文化、華僑文化、生態人文特色。”黎明職業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文創專業教師陳冷冷表示,學生通過實地參觀將臺商區的元素轉化為可感知、可拆解、可轉化的設計資源。陳冷冷進一步介紹,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泉州高校在文化傳承中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黎明職業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專業群設置緊密對接泉州市文創產業,學院融媒體廣告技術專業群是省級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致力于海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此次泉州臺商投資區文創設計行,希望為泉州文旅略盡綿薄之力。
此次采風活動,黎明職業大學的師生們進一步體驗了臺商區千年海絲文化底蘊與現代濱海風情的交織碰撞。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采風活動,黎明職業大學要求學生提前制定調研提綱,認真研學各采風點的文化元素,利用拍攝、手繪、視頻等方法收集相關文化元素素材,了解相關文化背景,并要求學生在采風結束后,提交相關材料及內涵分析,作為文創設計基礎參考,積極參與到臺商區文創伴手禮創新設計大賽中,助力臺商區文旅資源以更具創意的形式呈現,推動文創產業蓬勃發展。
目前,“夢幻濱海 活力綻放”泉州臺商投資區第三屆文創伴手禮創新設計大賽正火熱征集中,投稿截至7月31日,期待更多作品在大賽中大放異彩,為臺商區文創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