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癥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咳嗽,痰少難咯,喘促,煩躁不安,甚則神昏譫語;舌紅或絳,苔黃厚膩,脈滑而數,或脈微欲絕。
治法:清肺解毒,扶正固脫。
參考處方:
蜜麻黃8~10g 杏仁10g 金銀花15~30g 連翹12g
大青葉15g 生石膏(先煎)30~60g 知母10g 浙貝母10g
桔梗10g 黃芩10g 魚腥草15~30g 生甘草6g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至2劑。每4-6小時口服或鼻飼一次。
加減:
便秘:加瓜蔞20g、生大黃10~15g或元明粉10~15g(沖服);
痰多喉鳴,粘稠難咯:加半夏10g或川貝粉10g、鮮竹瀝1~2支;
咯血:加仙鶴草20~30g、藕節30g;黑便加白及;
胸水:加葶藶子10~20g,大棗5~10枚;
正氣欲脫,張口抬肩,大汗淋漓,:加人參(西洋參或紅參類)10~15g、山茱萸15~30g;
常用中成藥:酌情選用清肺解毒類中成藥如連花清瘟膠囊、銀黃類制劑等。以及清開靈顆粒、安宮牛黃丸等。根據病情也可選擇使用痰熱清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或益氣復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參附注射液、血必凈等靜脈點滴。
(三)恢復期
臨床表現:熱退神疲、乏力納差、口渴等等;舌紅少津、脈細而數。
治法:清解余邪,益氣養陰。
參考處方:
北沙參12g 麥冬15g 玉竹12g 桑葉9g
扁豆12g 生米仁15g 連翹9g 生甘草6g
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等。
(四)外治法
1. 高熱不退者,可選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針刺或十宣放血治療;
2. 腹脹明顯者,可選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等穴位針刺或艾灸,或以具有消脹行氣的中藥如木香、丁香、胡椒粉、肉桂等研粉調姜汁敷于神闕穴(肚臍),外以紗布或麝香鎮痛膏類的膏貼封蓋之,每日1次。
推薦閱讀:
H7N9禽流感預防措施:雞肉鴨肉蛋類應煮熟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