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是穩民生的戰略產業。只有做強鄉村產業,農民才能穩定增收,才有充足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一季度全省經濟成績單上,兩個緊密連鎖的指標,共同呈現了穩中有進的喜人態勢: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83.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9%;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8元,名義增長6.4%,實際增長6.6%。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行動,持續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正如省委一季度工作會議所強調的,福建堅持將富民導向和產業載體相結合,著力推進鄉村富民產業提質增效,充分釋放鄉村產業富民效應。
特色產業建圈強鏈煥新機
初夏時節,霞浦縣“海上牧場”一片繁忙。經過一年養殖,去年投放的魚苗已從拇指大小長到了巴掌大小。養殖戶正準備將2000萬尾大黃魚從內海小網箱轉移至深水大網箱。
養殖端火熱,加工端同樣熱鬧。寧德市蕉城區現有大黃魚加工企業70余家、加工生產線超40條,產品種類達90多個。幾天前,在當地舉辦的大黃魚加工職業技能競賽中脫穎而出的48名能工巧匠,獲頒全國首批大黃魚加工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從野生資源瀕臨滅絕,到突破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再到形成集苗種繁育、人工養殖、加工銷售、倉儲物流、旅游餐飲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這尾大黃魚在30多年間“游”出了20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
類似的故事在福建不勝枚舉。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布2025年中央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名單。福建10個項目入選,其中包括閩南烏龍茶和福建大黃魚兩個國家級優勢產業集群。此前,福建已獲批創建武夷巖茶、珍稀食用菌、閩西蛋禽、“福九味”中藥材、肉雞等5個國家級優勢產業集群。
山海兼容的生態環境,孕育出了福建農業的多樣性與獨特性。長汀的河田雞、平和的蜜柚、晉江的胡蘿卜、柘榮的太子參……百花齊放的“土特產”,如何成為助農增收致富的“大產業”?福建的選擇是建圈強鏈。
“我們通過實施‘3212’工程,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向適宜區集中、向產業園區集中,引導人才、資金、政策、科技等要素集聚,促進優勢產業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從“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到農業產業強鎮小型經濟圈、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型經濟圈,再到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大型經濟圈,一個個“土特產”強勢突圍,廣大農民得以在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鏈上的不同節點找到增收入口。
在“福九味”中藥材產業集群項目縣柘榮,90%以上農民從事與太子參有關的產業。當地太子參鏈主企業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村企協作,為廣大種植戶統一提供參種、農資、技術指導、訂單收購等全流程支持。
在珍稀食用菌產業集群項目縣古田,銀耳產量占全國90%以上。近年來,當地探索形成了食用菌縣域工廠化發展模式,制種、菌袋制作、栽培、烘干、銷售等環節均實現了專業化分工,菇農只要心無旁騖種好菇就行。
今年,福建制定實施73項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年度重點任務清單,安排專項資金7000萬元,支持35個縣(市、區)實施特色產業提質增效項目。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創建7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65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新產業新業態催生新動能
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民宿管家、研學旅行指導師、農業數字化技術員、森林康養師……這些新職業不少與農業農村有關,在福建廣大鄉村都可以找到從業群體。
鄉村新職業折射社會新動向。透過它們,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氣象萬千的鄉村面貌: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返鄉入鄉漸成風尚,就業創業空間廣闊,消費市場活力涌動。
“在發展鄉村富民產業過程中,我們著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積極培育‘農業+’文化、旅游、康養、休閑、體育、研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走進福建鄉村庭院,方寸之地便可洞察鄉村百態。
在武夷山市星村鎮黃村村,“00后”揭方婷將自家閑置的倉庫改造成“茶韻小院”。藍天白云下,綠水青山間,品一杯傳統武夷巖茶,呷一口新中式茶飲。今年“五一”假期,這個隨手一拍就能出片的庭院,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勝地。
“茶旅融合是一條體驗性強、附加值高的發展路子。”黃村村黨支部書記曹軍說,村里鼓勵開發自家庭院,打造親子互動、露營、農家樂等不同業態,讓老茶鄉飄出新茶香。去年,全村茶產業產值1.5億元,旅游收入3000萬元。
小小的庭院,孕育著鄉村產業發展新動能。近年來,福建聚焦盤活農村住宅院落“閑置空間”“閑余勞力”“閑散時間”,大力發展形式多樣的庭院經濟,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在小庭院譜寫穩定增收大篇章。截至目前,省級累計安排銜接資金1.69億元,支持3批次36個縣(市、區)開展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試點工作。
培育新產業,孕育新業態,離不開人才支撐。返鄉創業者、鄉村指導員、科特派……不同領域的人才正從四面八方涌入鄉村,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年初,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啟動第一批鄉村振興領軍人才遴選工作,面向農業生產經營、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等領域,遴選30名鄉村振興領軍人才,給予省級人才專項資金支持,激勵他們發揮聯農帶農、興農富農作用。目前,福建正深入實施鄉村人才振興“百千萬”工程,計劃通過育精百名鄉村振興領軍人才、育優千名鄉村產業“頭雁”、育強數十萬名“新農人”,全面構建層次多元的鄉村人才矩陣。
小農戶駛入現代化快車道
“村里分紅啦!”不久前,光澤縣鸞鳳鄉十里鋪村村辦企業光澤縣日月興物流有限公司舉辦了一場分紅大會,現場為683名村民“股東”每人發放2000元現金,合計136.6萬元。
十里鋪村曾是有名的困難村,無產業無資源,村集體賬上常年欠款。為了幫助這樣的“薄弱村”脫貧,當地龍頭企業圣農集團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圍繞白羽肉雞產業鏈,支持村集體興辦、聯辦工廠。2018年,考慮到十里鋪村緊鄰316國道,交通便利,圣農集團提供500萬元啟動資金,幫助村里創辦光澤縣日月興物流有限公司,專門承接豆油等運輸訂單。背靠大樹好乘涼,日月興公司經營漸入佳境,開始跳出圣農獨立發展,廣泛承接社會訂單,去年實現營業收入超1500萬元。在光澤縣,圣農集團已組建15個鄉村振興工廠。
眼下,圣農集團又帶領廣大鄉親勇闖網紅零食——無骨雞爪加工新賽道。今年,該集團和關聯企業陸恒集團計劃投入3.1億元,引進1000臺自動脫骨設備,助力村鎮建設加工廠。項目全部投產后,將實現年產值30億元,帶動4000多人就業、1萬多人常住光澤。
發展鄉村富民產業,不能讓一家一戶掉隊。然而,小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小、投入低、抗風險能力弱、技術傾向保守,難以有效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進程,怎么辦?為此,福建引導小農戶與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技術支持、托管生產、社會化服務、訂單合作、就業崗位供給、土地等要素入股分紅……通過創新聯農帶農機制,福建廣大小農戶正駛入現代農業快車道。
最近,上杭縣古田鎮溪背村林農廖建秋申購了一張“福林票”。原來,縣國有林場集中流轉了一片山場,發展林木經營的同時,利用林下空間種植中草藥。經過測算,這片山場13年經營期內成本需要146萬元。為吸引社會資本進山入林,林場根據成本公開發行“福林票”。
“和單家獨戶經營相比,國有林場技術、人才等優勢顯而易見。”廖建秋說,持有“福林票”,每年可拿到票面價值4%的預分紅,經營期滿后,還能進一步參與林木采伐和林下經濟收益分配。按照現有行情,這片林子13年后預計總收入375萬元,扣除經營成本、預分紅等,還能實現利潤143萬元。更讓老廖心動的是,手中的票子不僅可以流轉交易,還能向銀行申請貸款。(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