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記者從成都市房管局獲悉,在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十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中,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多處校園建筑入選,極具民俗文化研究價值的張白祠堂、石橋鎮陜西會館等歷史建筑也名列其中。此外,本批名錄還新增了水利設施這一首次入選的建筑類型。
建筑大師遺珍 川大數理館、化學館入選
該名錄中有三處建筑位于高校內,分別是四川大學數理館、四川大學化學館和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主樓。
據了解,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主樓始建于1956年,是仿照前蘇聯“莫洛托夫動力學院”教學主樓進行設計。體量宏大、特色鮮明的主樓是當時成都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筑,六十多年來主樓的使用功能一直沿用,不僅承載著電子科技大學辦學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底蘊,也見證了我國電子科學技術教育發展的一段重要歷程。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成電的學生還親自參與了主樓的建設,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參加了地面水磨石的施工,充分體現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民眾的建設熱情和思想境界。
四川大學兩處教學樓則是“系出名門”。數理館與化學館均由我國著名建筑大師楊廷寶設計,均屬于四川大學從皇城遷到望江樓旁最早修建的“三館一舍”。作為川大望江校區最早的建筑之一,這兩座教學樓均具有成都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鮮明特征,既有歐式建筑的青磚墻柱、煙囪、老虎窗,又有川西建筑的青筒瓦屋面、還有同時期建筑中西合璧青磚門廳、三角形窗,形成川西近代校園建筑的特有風格。而合理的功能布局,協調的建筑體型,統一的比例和尺度,更是展現了設計者高超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極具時代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歷史建筑名錄首現水利設施、“雙姓祠堂”
據悉,入選第十批名錄的邛崍市夾關鎮解放渡槽,成為了成都公布歷史建筑保護名錄以來首次入選的水利設施。解放渡槽建于上世紀70年代,渡槽內水源可灌溉蘆山、邛崍、名山、蒲江四縣(市)境內58萬畝土地和供部分支渠周邊人口飲用,歷經近半個世紀依舊完好穩定,沿用至今。解放渡槽的價值在于,它是建國20多年后修建的保存比較完整的水利設施,為研究現代水利設施建設提供了實物例證。
而首次在成都市歷史建筑保護名錄中出現的還有罕見的“雙姓祠堂”。邛崍市臨邛鎮的張白祠堂建于清代晚期,其中張為夫姓、白為妻姓。傳統宗祠建造一般是“一姓一祠”,“雙姓同祠”在男尊女卑的舊時代十分罕見,如同女性名字不能添列宗譜一樣,女性在祠堂里沒有牌位,甚至在祭祀活動時,她們連祠堂的大門都不能邁入。而在張白祠堂,女性不僅可以入祠祭祀,共商大事,而且還立有女性祖先牌位,這不得不讓人稱奇。張白祠堂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于了解明清時期家族文化、民居特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傳說中,這與張氏祖先拋妻棄子后原配妻子白氏掌管家族有關。但遺憾的是從民國時期之后,其后人相繼離開邛崍去往外地發展,如今找不到張白家后人,祠堂遺跡上也沒有更多的史料記載這家人的興衰,現在張白祠堂被邛崍市文物局作為開放的民俗館使用。
石橋鎮陜西會館 記錄古鎮繁華
位于簡陽市石橋鎮的陜西會館,本次也被納入了歷史建筑保護名錄。陜西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后來因其內供有關帝神像,故民間也稱其為“關帝廟”。
陜西會館的柱、梁、枋等構件用料較大,制作工藝高超,為后人研究傳統公共建筑的風貌特征、建造藝術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同時,石橋鎮自古以來就是商賈云集的商貿重鎮和物資集散地,是川中四大名鎮之一。陜西會館對了解那個時代石橋的城鎮風貌、人居文化、民風民俗等也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