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將全面加強校園誠信教育,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院所開設信用管理相關專業,建立健全18歲以上成年學生誠信檔案。要完善個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在教育、就業、創業等領域對具有優良信用記錄的個人給予重點支持,盡力提供更多便利服務。將惡意逃廢債務、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網絡欺詐、交通違法、不依法誠信納稅等嚴重失信個人列為重點監管對象,依法依規采取行政性約束和懲戒措施。鼓勵將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個人征信機構采集的個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嚴重失信記錄,推送至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托“信用中國”網站,依法向社會公開披露各級人民政府掌握的個人嚴重失信信息,推動形成市場性、社會性約束和懲戒。
近年來,針對學生群體的消費金融業務熱度驟起,而校園貸也成為大學生信用的起點。隨著監管對校園貸市場的規范,征信系統不斷完善,對大學生信用的管理規劃更是大勢所趨。 信息孤立和過度授信是校園貸的潛在問題,而大學生對校園貸的過度、盲目使用,產生還款滯納、多頭借貸等行為,未來也將付出相應的信用代價。
2016年以來,校園貸進行了集中整頓階段,社會輿論對大學生網貸“談虎色變”,但僅以亂象去妖魔化這個行業,否定行業價值,是輿論走向極端的表現。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2015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全世界第一,全國各類高校達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據此,融360在《2016年上半年大學生消費分期調查報告》中表示,2015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一直處于增長態勢,勢頭良好。預計未來大學生消費市場還將保持每年4%--5%的同比增長率,按此增速計算,2016年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預計可達44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