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條借貸”、天價滯納金、暴力催收、大學生借款百萬等字眼,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多次占領新聞頭條,這些屬于校園貸的新聞事件裹挾著多方輿論挑戰大眾的神經,把一眾校園貸創業公司推到了關注的焦點,也推向了是非的漩渦。
關于校園貸所引發的爭議,符合公眾對于未成年人脆弱自制力的預期,也讓校園貸平臺如魔鬼一般引誘著青少年陷入對物質的沉迷,媒體也推搡著對行業進行口誅筆伐;然而校園金融這塊一直被傳統金融領域放棄的市場真的只是雞肋,各色逐利者真的能推翻市場的車輪嗎?可以肯定地說,答案絕對不是悲觀的。
商業模式遇挑戰
校園貸平臺的崛起與爭議并非偶然。大學生作為校園貸的目標群體本身具有矛盾屬性,一方面是尚不具備穩定的收入,一方面又承載著日益擴張的消費欲望,這就直接決定了這種商業模式的空間和挑戰。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2015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全世界第一,全國各類高校達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據此,融360在《2016年上半年大學生消費分期調查報告》中表示,2015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一直處于增長態勢,勢頭良好。預計未來大學生消費市場還將保持每年4%~5%的同比增長率,按此增速計算,2016年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預計可達4400億。
就目前來看,校園貸平臺的商業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電商+金融”,是基于消費場景的模式,以京東校園白條、支付寶螞蟻花唄等分期購物平臺為代表;另一種是以向大學生發放貸款為主,比如優分期等。以消費分期為例,隨著互聯網消費金融及消費分期的飛速發展,我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及消費分期交易規模也不斷擴大。預計2016年我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及消費分期交易規模仍將增長,大學生消費分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近千億元。
在如此巨大的市場面前,相關行業創業公司紛紛進入市場角逐。融360從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80家分期消費平臺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消費分期平臺主要分布在一二線經濟發達的城市,38%的平臺獲得風險投資,資本層面的競爭將成為最終勝出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80家大學生消費分期平臺中,有58%的平臺貸款的最高額度較明確,有42%的平臺貸款額度較不明確。除此之外,分期費率高低是分期的成本,是分期產品比較的重要信息,在統計的80家平臺中,21%的平臺有較為明確的費率,79%平臺的費率較為不明確。這些數據證明相當一部分的平臺,不僅放松了大學生借款的紅線,也模糊了借款的成本,給更多的悲劇事件增加了多一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