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當前校園借貸平臺大致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電商+金融”,是基于消費場景的模式,以京東校園白條、支付寶螞蟻花唄、分期樂等分期購物平臺為代表。第二類則是各地監管部門要著重治理的違規經營的高利貸平臺。由于行業發展較快,監管措施不健全,導致第二類不規范企業進入,行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在如此巨大的市場面前,相關行業創業公司如同過江之鯽,紛紛進入市場角逐。融360從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80家分期消費平臺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消費分期平臺主要分布在一二線經濟發達的城市,38%的平臺獲得風險投資,資本層面的競爭將成為最終勝出的重要因素。
隨著校園貸惡性事件的頻發,監管在逐漸規范。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和中國銀監會辦公廳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同年8月24日,銀監會又再次強調,對校園網貸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
面對監管的不斷趨嚴,市場的第一反應是轉型。資料顯示,2016年以來,趣分期、佰仟金融、奕寶貸、我來貸、名校貸等一系列平臺宣布退出或轉型。有輿論認為,監管的趨嚴以及校園市場壞賬過高,推高平臺成本,這是不少校園貸平臺轉而拋棄校園市場的重要原因;也有部分唱衰者認為行業一團亂象,又面臨隨時收緊的監管高壓線,校園貸舉步維艱。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真實存在,如果能夠用規范的金融工具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服務,依然有巨大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