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還有空間嗎?
營改增后,增值稅存在四檔并存局面,制造業稅負有望進一步減輕
明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結構性減稅政策受到企業廣泛期待。在今年營改增已帶來5000億元減稅的情況下,明年還有哪些減稅政策能給企業降成本?
胡怡建介紹,營改增后,我國增值稅存在四檔并存的局面,包括17%的基準稅率,13%、11%和6%的稅率,存在逐步簡并的改革要求,這其中,作為實體經濟主力的制造業長期執行的17%稅率,有望得到下調,進一步減輕制造業的稅收負擔。
同時,對于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車輛購置稅優惠等還將延續。“從近年來的減稅政策看,國家采取的是寓減稅于改革的方法,不單純為了減輕企業負擔的短期目標,而是通過減稅實現節能減排、擴大內需、創新創業等長遠目標。”白景明分析,以1.6L以下乘用車購置稅優惠政策為例,雖然是刺激汽車產業發展的“禮包”,但并不對所有車輛普遍減稅,而是集中于小排量、節能型汽車,從而促進節能減排。12月13日,就在市場擔心乘用車購置稅優惠政策即將到期退出之時,財稅部門發布通知稱,明年繼續執行購置稅優惠政策。
伴隨減稅力度不斷加大,近年財政增速也在不斷下滑,很多人質疑:財政支出壓力增大,減稅是否還有足夠空間?
“對減稅政策要長遠看,經濟增長上去了,自然能帶來更多的稅收,也就能提供更大的減稅余地。”胡怡建說,從最早實施營改增的上海市看,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快速增長,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減稅帶來的收入下降,為下一步實施減稅拓寬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