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泉港區東張村的永福樓
游客在參觀王起沃紀念館。
多管齊下守護家國情懷
僑厝后人的守護,專家的建議,泉州涉僑部門也一直在努力探索。
硬山頂、燕尾脊、刻花紅磚……這種傳統風格的紅磚古厝,在泉州各地隨處可見,是當地許多僑厝的主要樣貌之一。位于石獅市玉湖社區的王起沃紀念館便是如此。
推開厚重的木門,二進五開間的閩南古厝布局一覽無余,全館共有30間,全部為清代建筑構造,一磚一瓦仿佛都刻滿了主人無盡的思鄉情愫。這里的主人王起沃是旅居菲律賓的愛國華僑,也是石獅早期“下南洋”的代表人物。
由于家境貧寒,13歲的王起沃漂洋過海到菲律賓謀生,從一名“米店學徒”成長為“米行老板”,后來更被譽為“菲律賓大米王”。身在異鄉的王起沃時刻不忘故土家園,1900年,他回鄉興建了這棟1000多平方米的古厝。這里,也成為“90后”姑娘楊靜儀人生記憶的起點。
“我是王氏第五代傳承人,我的外祖父王善胤是王起沃的孫子,我出生在這里,現在我是這棟古厝的講解員。”楊靜儀帶著一群來自閩南師范大學的學子走進第一進,古厝的門楣上刻著“惟善為寶、讀書積德”幾個大字。楊靜儀介紹說,這是家族的家訓,王老先生十分重視教育,不僅在古厝里創辦私塾,還為家鄉孩童興建了當時有名的“湖東學堂”,帶動當地教育事業。
走進第二進,紀念館里展示著主人過去的老物件,如木床、鋤頭、打谷機、小竹籃等,最后一排的展廳內則以瓷板畫的形式展示王起沃生平故事。2017年,由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等共同出資修繕建成紀念館并贈予石獅市政府。
在楊靜儀看來,這座老宅不僅記錄著一個時代的記憶,也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參觀者。“特別是海外歸來的游客,他們都有與王老先生相似的經歷以及對祖厝的情感,容易產生愛國愛鄉的共鳴,他們說‘老厝’是牽引海外中華兒女回家的線。”楊靜儀說。
在當地政府和王起沃后人的努力下,這座僑厝已被活化利用,成為華僑文化展示館和家風家訓課堂,并列入“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已接待游客6.5萬人次。
“石獅是著名僑鄉,這些僑建筑飽含著海外華僑的鄉愁記憶,更有著他們在故土投資興業的濃濃深情。”石獅市僑聯副主席姚涼涼表示,王起沃紀念館是石獅僑建筑的代表,他們希望以此為模板,做好僑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弘揚華僑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不僅是海內的學子,海外的游子歸來后深受感動,也投入到了修繕南洋樓的隊伍中。不久前,泉港區界山鎮舉行“福傳南洋·情歸故里”系列活動啟動暨《界山南洋樓》《心駐家山》首發式。當日,63歲的陳明輝專門帶著兒子陳偉廷從馬來西亞回鄉參加首發式,這次他們還帶著一個使命,完成90歲老母親的心愿——修繕祖宅。
陳明輝從小在馬來西亞長大,30多歲時第一次跟隨父親回到東張村,從那時起他就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
“這幾十年來,中國發展得越來越好,東張村也越來越美。如今,村里計劃將僑居修繕起來,讓海內外下一代知道村里先輩的奮斗史、愛國史。我們希望也能盡一份力。”陳明輝告訴記者,他們渴望修繕祖宅的心聲,受到泉港區涉僑部門的重視和幫助,目前已完成房子設計圖紙,接下來將由陳偉廷協助建筑師們修繕祖宅,這意味著接下來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陳偉廷將在家鄉度過。
如何守僑“根”,留僑“魂”?泉州僑聯在保護和開發上不斷探索新的路子。
近年來,泉州發揮基層僑聯組織優勢,各級僑聯主動進行僑厝資料摸排,并整理編撰了系列華僑建筑書籍,如《泉州華僑民居》鯉城卷、晉江卷,《僑鄉古厝故事》等。2015年,開始建設南洋華裔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專業技術人員到全市采集僑厝古民居的3D影像上傳到平臺,創新打造“網絡留根工程”。此外,近三年來,對基層僑聯申報符合條件的僑史館建設,泉州市僑聯按照每個3萬~5萬元標準給予補助。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海外僑胞成為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社會、文化和人文深度融合的重要紐帶。”泉州市僑聯主席溫錦輝表示,接下來泉州涉僑部門將組織開展各種涉僑主題活動,不斷提升僑厝聚集地影響力,發動各界共同守護“根”與“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