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i4ks">
  • <td id="ei4ks"></td>
  • 注冊
    閩南網 > 泉州 > 泉州新聞 > 正文

    守護僑文化的“根”與“魂”——泉州僑建筑的保護與利用觀察

    來源:福建日報 2024-01-01 10:24 http://www.vistrails.com/

      樹高千尺連著根,“厝”在根就在。

      泉州是中國著名僑鄉,主要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50萬人,占福建省華僑總數的三分之二。從明末開始,許多泉州人就“下南洋”謀生,他們在異國他鄉努力拼搏、艱苦創業,但心中“起厝才會也大棟,無啥代志大膽創”的傳統觀念始終未變。事業有成后,他們在家鄉建造起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僑厝,成為當地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黃昏時分的梧林村僑建筑

      歷經百年風雨,這些僑厝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征,它們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印記,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更是海外華僑華人及其后代與故土的情感聯結。

      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僑厝,守護好僑文化的“根”與“魂”,才能講好新時代僑鄉故事,凝聚起海內外僑胞力量。作為一個時代新命題,世遺之城泉州一直在探索與實踐。

      泉港區東張村僑建筑俯拍 黃浩瀚 攝

      蔡建輝帶著兒子打理“九十九間”古厝。

    僑厝后人的守護與傳承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老建筑是從時光里走出來的藝術。

      位于晉江市池店鎮柴塔村的“九十九間”稱得上是從時光里走出來的藝術。來到這座近百年的建筑前,時光仿佛慢了下來,主人蔡建輝每天重復著一件事:清晨,蔡建輝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推開祖厝大門,進入中堂給爺爺、奶奶上一炷香,然后開始打掃、修整這座古厝洋樓……

      這座僑厝始建于1932年,建造者叫蔡尚仁,是蔡建輝的爺爺。與許許多多“下南洋”謀生的閩南人一樣,孩童時期的蔡尚仁便跟隨父親登船前往印尼,父親時常對蔡尚仁提起家鄉柴塔村,從那時起對家鄉的眷念便深深種在蔡尚仁的心里,回家鄉建房子一直是他的念想。1932年至1937年,蔡尚仁從印尼通過海運運來了鋼筋水泥,從印尼請來建筑師,并親自規劃一棟五層小洋樓,房子內設計有九十九個門檻,這也就是“九十九間”的由來。

      不過,由于抗日戰爭爆發,最終只建了兩層便停工了。盡管如此,這座僑厝依然氣派非凡,占地1000多平方米,規格好比閩南的“三開間”帶單邊護厝的古厝,房屋全部采用鋼筋水泥的框架結構,外墻采用閩南紅磚,柱子、窗戶、屋頂雕花等設計具有濃郁的南洋風。

      蔡建輝出生在這座古厝里,雖然他見爺爺的次數有限,可每次爺爺從印尼回來,都會給蔡建輝講建這座古厝的艱辛與不易,并叮囑他“一定要守護好祖宅”。“親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我作為長孫還是要回來守護。”蔡建輝說,自從他奶奶2011年去世后,他便從香港搬回來,一直守著這座古厝。

      由于面積大、質量好,在解放戰爭時期,這里還曾作為解放軍的一個師級指揮部。而今,不少當年解放軍的后人會前來參觀,也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蔡建輝都會熱情招待、細致講解。在他看來,有人來參觀,特別是解放軍的后人,讓他覺得守護好這座古厝更有意義了。

      在泉州,有不少這樣的僑厝,房子已“人去樓空”,僑厝后人在努力地保護和傳承。

      與蔡建輝一樣,家住泉港區東張村的陳輝金每天都會回到祖宅“永福樓”,打掃、整理、布置。如今,這座古厝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青少年僑鄉文化研學基地。

      這座兩層木石結構、中西合璧的南洋樓,是1972年陳輝金旅居馬來西亞的父親陳玉榮專門匯款回來建造的。房屋坐西向東,占地1000多平方米,大廳屏風兩側寫有藏頭聯“玉生昆崗開駿業,榮歸祖國展鴻圖”,既表明了屋主的身份,又表達了屋主報效祖國的心愿。

      如今,父親雖已在馬來西亞過世,但他渴望落葉歸根的心愿,感染著陳輝金。“父親在世時曾說過,家在根就在,就算我們兄弟姐妹在五湖四海難以朝夕相處,但只要家在,海外游子的‘根’與‘魂’就會在。”遵從父親的遺愿,陳輝金主動將“永福樓”免費借給村里,作為僑鄉文化研學基地,他希望父親這份愛國愛鄉的情懷能感染更多年輕人。

      一個人的守護,蔡建輝、陳輝金有時候也很迷茫。比如,蔡建輝僅靠出租自己在祖宅旁邊建造的普通住宅來養這棟老宅。雖然經濟不寬裕,但看得出他在老宅上很舍得花錢,門口的假山、魚塘、綠樹被打造得錯落有致。

      “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懷在這里,下一代的情懷不知道在哪里。”蔡建輝說,在柴塔村閑置的番仔樓有30多幢,很多是在解放戰爭期間華僑建造的,但由于年代久遠,再加上沒人居住,不少房屋已經破敗,如果不加以保護,這些番仔樓將失去時代意義。

      在許多僑厝后人看來,房子太大,維護成本很高,靠他們一兩個人堅守很難。如果沒活化利用或者由政府來出資保護,隨著房子越來越老舊,維護也將更加困難。

      如何保護這些僑厝?福建理工大學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教授姚洪峰認為,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許多僑厝周邊建筑密密麻麻,連點成片地保護與利用難度較大,但可以采取公辦民營的方式,讓這些番仔樓變身成為村里一個僑文化的展示窗口。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已有0條評論
    頻道推薦
  • 融入現代生活 古老非遺煥發生機 永春舉辦
  • 泉州洛江:打造“城鄉融合露營經濟”新樣板
  • 德化縣“大先生”公益基金受捐贈50萬元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視頻】現場直擊!高考首日泉州學子奔赴考場
    【視頻】現場直擊!高考首日泉州學子奔赴考場
    泉州晉江:特色民俗迎端午 水上掠鴨趣味多(視頻)
    泉州晉江:特色民俗迎端午 水上掠鴨趣味多(視頻)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省政協舉行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 2025漁業周·漁博會在榕開幕 結“糧”緣 施“糧”法 謀“糧”策 第二十一屆糧食產銷協作福建洽談會開幕 省領導赴龍巖調研學習教育和產業鏈黨建工 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兩岸社區服務懇談會在 十三屆省政協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 “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自主創新鑄就
    国产啊v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天堂无码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av超清无码不卡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