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6日訊 打錫街長不過400米左右,連接九一街和中山中路,圈成泉州市區最熱鬧的商街。這是你所熟悉的打錫街,而在老一輩人看來,“打錫巷”叫起來比“打錫街”更順口,清代以前還被叫做“大泉澗”。
黃宗漢故居
上世紀80年代末以前,老住戶還有不少,那時的打錫巷有各種作坊、民宅,有更濃郁的市井味道?,F在走在打錫街上,目所能及的,是一家挨著一家的臨街店鋪。偶有幾條支路與打錫巷相連,拐進去,幾乎已是斷頭。打錫街北側黃宗漢故居所在的扶卿巷掛著路牌,然而住戶無幾。打錫街南側還剩下一條短短的蘭橋巷,原本通往文廟泮宮,但近來因為文廟維修巷尾暫被封閉。
沒有老厝邊相伴,打錫街顯得有些孤獨。今天,我們通過兩位老街坊的記憶,認識一下你可能不知道的打錫巷。
老規矩,打錫街的地名里也有你的記憶,或者你還有生活在別處的地名記憶,歡迎分享。電子郵件請發送至郵箱1501629725@紙質稿件請平郵寄送: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廈16樓海峽都市報編輯部;口述邀約請撥海都熱線通95060;微信投稿請關注公眾號“花巷”。
黃宗漢故居邊的小巷子,紅磚燕尾別有味道
聽說過“馬路黃”嗎?我們就是
口述人:黃孫壘,清末泉州籍官員黃宗漢玄孫
黃孫壘
我1936年出生,14歲就離開泉州了,30多歲又回到泉州。先祖黃宗漢的出生地在扶卿巷內,出門就是打錫巷。黃宗漢故居前曾有4塊旗桿石,以前還有養馬的馬房,都面向打錫巷。所以我們黃家被泉州人稱呼為“馬路黃”,意指打錫巷旁的黃氏。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打錫巷拆遷改造時,我們的老房子很幸運地留了下來,成為打錫街的老住戶之一。
記憶中,打錫巷真的是有幾家打錫鋪子,在中山路拐入打錫巷的路口。鋪子不過是掌柜和伙計三兩人,前面是門面做買賣,后面是打錫作坊。打錫鋪子里銷售祭祀用品,比如香爐、燭臺;也有生活用品,比如裝茶葉的罐子之類的。當時的打錫巷商鋪遠沒有現在多,民宅還有不少。記得小時候打錫巷的路面是瓦礫鋪成的,若是光腳走,還扎腳呢。后來鋪上了水泥路、瀝青路,馬路也變寬了。
與打錫巷相連的,除了我們居住的扶卿巷,還有一文巷。傳說曾有位老人,要求往來經過便道者需交一文“買路錢”而得名。不過這一文巷的確是通往承天巷、小泉澗巷的便道,不少人從這里取道。
印象最深的是一文巷巷尾巨大的芒果樹,至少在上世紀50年代末還存在。感覺樹的直徑至少有近兩米,據說是從井里長出來的。在芒果成熟的季節,孩子們會支起竹梯子,爬上去摘果子吃。因為有這棵遠近聞名的老芒果樹,所以一文巷也被人稱呼為“旋仔巷”(閩南語“芒果”讀音)。一文巷的位置,大約在鯉城區行政服務中心的后門旁邊,現在已經鮮有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