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澗、集賢鋪、考棚口 都是打錫街
林泉
打錫街舊名“大泉澗”,亦是泉州府城三十六鋪的“集賢鋪”。清代后期,巷中有錫器店數家,因而易名。人們習慣叫近中山路的地段為巷頭,靠南俊路、九一街的地段為巷尾,又因清時泉州府試院在此,所以又叫“考棚口”。
我們祖上自清代康熙年間居住打錫巷,已歷300多年,是巷中歷史最長的住戶之一。另一家則為過去泉州的剪刀名鋪“謝蓋本”。“謝蓋本”的祖先謝一官于清代雍正年間自長汀遷居于此。“謝蓋本”左邊的謝厝館是清代安溪人購置的行館,為安溪童生考秀才前復習所住。泉州府所屬各縣行管,在打錫巷有數處。
我在打錫巷生活了60多年。我們家的住宅原先也是行館,因時間已舊,房屋重修登記而易主。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只有六七歲,但已是略懂世事。街道文工隊在巷中宣傳、演出等,至今仍然可以在腦海中呈現。
上世紀50年代,打錫巷才鋪上水泥路,有幾家規模不大的商店、家庭作坊,多在巷中西段,而中段北側有永惠醫院以及后段北側的一所中學,占了很多地段,商店只兩三家。當時的打錫巷南側從巷口向東的商店、作坊依次為煙雜、補鞋店、錫器店、惠安人開的豆干店、莆田人開的蒸籠店、姓王經營的“正合利”鐵鋪,老板人稱“打鐵奎”。往東有稱“染布省”魏姓兄弟開設的“元成”、“霞成”2家染布坊。藍橋巷口西側有“東壁居”裱褙店,老板姓曾。越過藍橋巷東二三家有3座三層洋灰樓,民國時期著名律師鄭啟訓及許德芳父子居此,各有一座。周邊還有五谷店、裁縫店、篩斗店等。
打錫巷有4條小巷。南側的藍橋巷(現在路牌為“蘭橋巷”),在泉州府文廟西邊,故又名“西序”。住戶只有數家,卻有一座境主廟,奉祀昭國公楊六郎,后改為街道辦事處辦公場所,1990年,打錫街改造擴建時被拆。打錫街北側西段的太子宮巷,因巷口有座浦泉宮,俗名“太子宮”,奉祀哪吒三太子,故名。此巷甚窄,只住三兩戶人家,是為無尾巷。巷后有座樓房,業主為新中國成立前的知名畫家黃紫霞。新中國成立后樓房易主,為晉江專區統戰部、僑聯所在地。打錫街北側東段有小巷兩條,一為扶卿巷,一為一文巷。扶卿巷俗稱“籃仔佛巷”(“番石榴”閩南語叫法),可通一文巷。一文巷在試院西側,能通小泉澗巷。
一文巷旁的一所中學便是清代泉州府督學試院舊址,俗稱“考棚”,此地原是興泉道衙門,清初遷往廈門。乾隆四年(1739年)改為府試院,是泉州一府五縣考秀才的地方。民國時曾為省立晉江初級中學,簡稱“晉中”,新中國成立后為泉州高級中學、泉州五中。學校右側有幾間平屋,此前為縣法院,后改成泉州市圖書館,省梨園戲劇團曾設于此。五中遷往伯府埕以后,成為晉江地區公安處所在地。后來也是泉州市革委會、泉州市人民政府、鯉城區政府所在地。晉中操場當時是附近小孩嬉戲的地方,如踢球、爬樹、掏鳥窩等,有時還偷偷鉆進魁星樓打乒乓球。但一近黃昏,此地就顯得冷清。
1956年對私改造后,私人的商店、企業多參加合作化。打錫巷的店鋪、手工業作坊不過剩四五家,如補鞋、縫紉、做篩斗、做蒸籠。整條打錫巷除一二處公家單位外,其余都是居民住宅。20世紀60年代初,晉中操場里的魁星樓被拆,場地建成華僑大廈。至于打錫巷改名為打錫街,成為現在寬敞、整潔、繁榮的街道,那是1989年以后的兩次拓寬改造建設取得的成果。(原文有刪減)
(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