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龍寺藏身于詩山鎮龍虎山之麓,古寺雖小,卻美得清秀。溫溫潤潤的大氣,流淌著蜿蜒的綠色,觀黛色青山,點綴著些小花。
古寺名揚海內外
惠澤傳說感人深
云龍寺地處詩山鎮社一村和社二村交界處,舊時社一村和社二村統稱為社壇鄉。“這地方,有著得天獨厚的美景。遙望遠處,云霧繚繞,山中綠樹茂盛,氣勢磅礴。傳說,山中有龍騰虎躍之象,云龍寺因此得名。”
云龍寺內中殿供奉著惠澤尊王金身,其金身經歷了數百年滄桑依然安然無損,晝夜燈光長明,燭火輝煌,香煙裊裊,來自國內外虔誠頂禮朝拜的香客源源不斷。
相傳,惠澤尊王名叫葉森,眉山鄉高田人。葉森是宋教諭葉迅的十一世孫。其父名廷顯,其母陳氏。到了葉廷顯這一代,家族繁榮昌盛,人丁興旺。葉森母親陳氏勤儉節約,樂善好施,很受鄉人愛戴。遺憾的是,葉廷顯夫婦雖心地善良,但膝下尚無子女。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有一天夜里,葉廷顯夢見三棵桂樹枝枝相交、葉葉相連,突然,一顆星星快速飛入屋中。葉廷顯嚇了一跳,驚醒了,只見天色已亮。推開房門,滿庭紫氣祥云環繞,香氣迎面撲鼻,讓他頗感神奇。
不久,夫人陳氏便懷孕了,全家人都認為這個孩子或許是上天的恩賜。是年十二月初十,陳夫人生下一子,葉廷顯想起那天奇異的夢境,便取其名為“森”,希望孩子長成后能成為社稷的棟梁之才。這孩子果然不負眾望,自幼十分聰穎,在葉氏夫婦的言傳身教下,葉森知書達理,關心窮苦人家,面對不平之事都會仗義執言,鄉人對葉森贊不絕口。
與一般大戶人家孩子不同,葉森不喜熱鬧,而是深居簡出,喜歡動物,從不吃葷,生活極其清淡簡樸,誠心向善。奇怪的是,他居然有奇特功能,具有未卜先知、預言吉兇福禍的能力,遠近鄉人紛紛慕名前來問事。
轉眼間,葉森到了論及婚嫁的年齡,但他卻選擇了不尋常的生活,第一次違抗父母之命,堅決不娶親。原來,他已經算到自己大限將至。
宋嘉定元年(1208年),20歲的葉森自知塵緣已盡。一天清早,沐浴更衣后,來到高田魁躔南面山山麓的枷吊藤上端坐,雙手合十,不久便羽化升天。
葉森成仙后,百姓安居樂業。為紀念葉森的廣施德澤,人們根據他的面容塑成神像,供奉在上宮。一時香火鼎盛,四方善男信女前來進香祈福還愿者絡繹不絕。
據史冊記載,自南宋嘉定而下至清同治年間,葉森歷經五次封爵。同治年間,最后被封為代天巡狩忠應威武英烈惠澤尊王。
歷經滄桑今重修
踏青祈福好去處
遺憾的是,如今的云龍寺并非當初的云龍寺。原來,云龍寺在幾年前已經易址,如今的這座廟是前幾年兩村村民興建的,舊的云龍寺因為殘破不堪已經廢棄。
新的云龍寺不大,卻很美。大約3年前,社一村和社二村村民開始籌備建設新的云龍寺,得到鄉民的支持和海內外鄉賢竭誠襄助,重建古剎的愿望得以實現。如今的云龍寺還在建設當中,寺宇范圍將達到1.6萬平方米。
以古寺為主,鋪筑水泥路,有大雄寶殿、長廊等主體建筑,丹墻琉瓦,恢弘雄偉。山川秀麗,林木蒼郁,小橋流水,風景宜人,平坦的水泥路蜿蜒曲轉通至寺廟,左右分別與天柱巖和云山寺相距十里,面對鳳山相媲美。從山頂往下望,一片郁郁蔥蔥,綿延的青山與層層的梯田交相輝映。而山腳下便是農家,猶如雞犬相聞的桃花源。一泓小溪流水潺潺,漣漪蕩漾,美景如斯,仿入仙境。
云龍寺雖小,但宗教文化濃厚,相信未來的云龍寺,會建設得更美,云龍寺會成為集生態旅游、宗教朝拜、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祭祀祈福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