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廈門日報報道 顏色陳舊,表面還帶著磨損,一顆散落在舊貨攤上的“遺珠”也許引不起您的興趣,可在藏家陳沛的眼里,這顆不起眼的“老珠”可能比商場里那些精雕細琢的珠寶還珍貴。當然,要識得一顆老珠子,還需一雙慧眼。
陳沛今年只有26歲,可她與老珠子結緣卻已有7年之久。從世界各個角落淘來的老珠子,有時她依自己的審美和老珠子的背后故事“分門別類,”將它們重新串并后出售給真正的愛珠之人。
特點
古董有“生命” 保養很講究
老珠子,顧名思義,就是那些有年份的珠飾。陳沛說,老珠子并不需要精美無瑕。相反,一顆在民間輾轉百年的珠子如果有“傷痕”,反而說明它身上承載著不為人知的歷史。通過珠子的制作工藝,就能看出那個年代的經濟和技術水平。目前,國內流傳最廣的有老天珠、老南紅、老松石、清代朝珠等。
拿陳沛手腕上的一串“老南紅”來說,它的應用歷史就十分悠久,戰國墓葬中就曾出土過南紅瑪瑙串飾。當然,對于這樣的古董,保養起來容不得半點馬虎,陳沛演示了一遍珠子的清理步驟。為了保護包漿,她只能用硬毛刷子沾溫清水刷洗珠體表面,就連擦拭的紙都特別講究,一定是吸附力強的高級面紙。為了保持珠子的溫潤,清洗過后還得給珠子“上油”,要用手沾油把每一顆珠子都搓勻覆蓋過。整個過程,陳沛的手勢一直都很輕柔,仿佛珠子是有生命,一用力就會“受傷”。
故事
十幾顆珠子 花掉4萬多
女孩總喜歡新潮飾品,可陳沛的愛好卻有些“另類”,還在廈門念高中時,她就喜歡收集核桃、橄欖、菩提等這類頗具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玩件和配飾。一次到北京去上繪畫班,偶然看到有人佩戴老珠子手串,她一下就被吸引了,“老東西有時代感,很穩重。不僅是只能放在家里的古董,最重要的是有實用價值,能佩戴?!?/P>
回到廈門后,陳沛對老珠子念念不忘,當時網上資料很少,她便搜集國外的專業書籍來看?!皰呙ぁ边^后,她便開始在廈門和北京兩地的古玩城尋覓真正的老珠子。從基礎的南紅、蜜蠟開始買,如今,她已能從很多國外珠商手中收來更罕見的老珠子。
陳沛說,老珠子可遇不可求。她展示了一串“藥師珠”,每一顆珠子都是她親自從國內外挑揀積攢出來的,為了湊成一個手串,她花了近一年時間。十幾顆珠子,花掉了她4萬多元。
收藏老珠子很“燒錢”,當時還是廈大學生的陳沛經常囊中羞澀。后來,她便決定成立“anina工作室”,專門出售一些閑置的老珠子。她不賣現成品,而是重新創作,將部分收集來的老珠子按照自己的審美眼光組合成串。有的明快,有的暴烈,有的沉穩……很多珠子在她的巧手下“重獲新生”,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意境。
本想“以藏養藏”,可陳沛沒想到,自己的“創作”竟大受歡迎,“玩票”性質的淘寶小店經營得順風順水,平均每月的成交金額都在萬元以上,很多客人還成了線下“珠友”。
算成本
文化底蘊深 需終身修行
陳沛說,古珠飾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可惜的是,目前民間對老珠子的認知程度大多數可能還只停留在影視劇中,對于珠飾背后的文化內涵,卻知之甚少。
還好,隨著各地古玩產業的進步發展,廈門也陸續建立了幾家古玩城,當中偶爾也會出一些老珠子的精品,這說明老珠子的“圈子”也在慢慢擴大,相信未來了解的人會越來越多。
盡管“入行”已經7年,但陳沛卻說,老珠子當中蘊藏的文化底蘊需要終身修行。
【記者手記】
傳承文化也是一種“潮”
說是“潮人”,可陳沛的“潮物”卻是一顆顆帶著故事的陳年老珠。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樣“老掉牙”的東西,算潮嗎?
可是,當滿大街的年輕女孩非名牌包不背,非高級跑車不羨時,而陳沛卻會為淘到一條35元的便宜短褲而沾沾自喜.因為這樣,她就能省下錢在自己鐘愛的古物收藏上繼續投入。所以我想,這特立獨行的愛好,也是一種“潮”。
為了收藏,陳沛讀過很多歷史資料,她喜歡說一些故事,傳頌著百年甚至千年前的文化古韻。從某種意義上說,她也是在有意無意間分擔了文化傳承的重擔。也許有一種美好的可能,百年之后,陳沛親手串成的老珠子流落在后人手中,訴說的又是我們今日的故事。(本組文圖/記者 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