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錢當然是最有效的激勵方式,但是公司普遍都不會直接發錢。”一家地產公司的職員李杰對記者說。春節臨近,正是企業派發年終獎或采取各種手段激勵員工的時候。很多受訪者表示,本來已經想辭職,或已經接洽了另一家公司,但為了年終獎的一大筆錢,也要咬牙堅持到底。
有人說,職場不流行老黃牛,什么榮譽也不如錢實在。也有人說,公司設計的一套激勵機制可能會對職工發展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遠遠優于直接發錢。“發錢還是其他?這是一個問題。”有人喜歡簡單直接,也有人喜歡靜水流深。通過了解,記者發現,在年終激勵的問題上,兩種觀點對比明顯,而差異化的背后,隱含著對職場生態的不同理解。
差異 趙春青 畫
不給發錢可不行
“不給發錢可不行!”華僑大學的“青椒”孫老師皺著鼻子說。雖說高校是事業單位,讀書人又向來清高,但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孫老師卻非常“務實”。按照孫老師的觀點,發獎金證明了人才的價值,如果能提高待遇,實現財務自由,也更有利于青年學者發揮學術特長,擺脫四處找項目,被僵化的評級制度束縛手腳的尷尬狀態。
“‘13薪’算嗎?”在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工作的露露翻了一個白眼,表示了對年終獎的極度不滿。“其實即使是在我們這種國際化的外企,也存在著按資排輩的現象。”露露對記者說。“根據不同入職時間,發的錢也不一樣,或許管理層認為這樣有利于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但我們這些年輕人干活兒也不少啊,經濟壓力也更大,所以心里不是很平衡。”不過,露露也表示,公司年會上,會讓積極主動、顏值高的新人表演節目。“通過自己的才藝也能引起領導的注意,曲線救國,這也算是一種激勵方式吧。”露露說。
為什么發錢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呢?“Apple有京東卡和自己的產品,價值卻不超過500元,發了和沒發有什么差別?誰也不會領情。”剛剛離職的前蘋果員工吳宇辰(化名)這樣對記者說。與一線城市白領的工資相比,幾百塊錢的“小禮物”既不是員工的必需品,又沒有針對具體偏好定制出“貼心溫暖”。另外的一些公司領導會把庫房里堆積的產品,或抵價貨物發給員工當做“年終獎”,這些行為都會招致怨聲載道,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