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事件頻發 監管趨嚴
隨著校園貸惡性事件的頻發,監管在逐漸規范。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和中國銀監會辦公廳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同年8月24日,銀監會又再次強調,對校園網貸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
面對監管的不斷趨嚴,市場的第一反應是轉型。資料顯示,2016年以來,趣分期、佰仟金融、奕寶貸、我來貸、名校貸等一系列平臺宣布退出或轉型。有輿論認為,監管的趨嚴以及校園市場壞賬過高,推高平臺成本,這是不少校園貸平臺轉而拋棄校園市場的重要原因;也有部分唱衰者認為行業一團亂象,又面臨隨時收緊的監管高壓線,校園貸最終難成大器。業內人士認為,對于部分企業,甚至是行業獨角獸的轉型,有管理和發展的多重考慮,如果認為這是某種衰退的信號,否定行業,就未免太過偏激。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雖然目前行業的風險已見底,未來發展向好,不過整頓依然還要繼續,應該乘勝而上,充分利用第二階段的清理整頓,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具體來看,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一,需要教育部、銀監會等中央層面進一步細化對校園貸款規范標準的制定和精細化監管的落地實施;二,開展宣傳教育,加強大學生金融普及教育,使校園貸的借款人(大學生)樹立理性消費意識,培養理性借款理念;三,網貸從業者要依法有序穩妥處置風險,進一步精細風控,借款額度或放款額度有所控制,針對不同學校的不同學生,形成有差異的額度。
除此之外,郭田勇還認為,校園貸平臺要建立完善的學生征信體系,充分利用學生的信用檔案記錄來控制風險,通過信用風險模型,對學生以后就業可能的償還能力進行評估。同時,學生群體也應該對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引起重視,雖然貸款金額都相對較小,但個人信用等級對日后社會就業、出國留學、創業等方方面面都會有很大影響。
融360調查數據顯示,83%的大學生聽說過大學生消費分期;當自己錢不夠時,表示愿意使用分期付款購買商品的為71%。面對這樣的數字,市場不可能倒退,除了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之外,監管態度的明確也是行業發展的助推手?,F如今行業正在逐步告別野蠻無序的發展,多頭借貸現象也得到有效改善,行業整體呈現向好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