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工智能不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人工智能這個詞太自大了。它暗示一個意思是,這是我們研發制造并由我們自己控制的工具,錯了,它不僅是人的延伸,更是人的替代。它是獨立于人之外的另外一個智能物種。
它和人之間的關系,不是主人和工具之間的關系,而更像是心理學界經常用的那個比方:大象和他的騎象人。人工智能是那頭大象,它按照自己的算法在行走,騎在大象上的人,偶爾可以施加影響,但是已經說不清誰在主導誰。所以,人工智能不是讓我們多了一項工具,而是讓我們多了一個跨物種合作的可能。
過去,不管技術多強大,我們都是活在人和人的關系中;而未來,我們在很多場景下,會活在人和機器的關系中。大量的人被替代,大量的人際關系被解體。每個人原先的生存基礎都在動搖。
未來社會什么樣?這就極其考驗我們這代人的想象力?!度祟惡喪贰返淖髡哂韧郀?middot;赫拉利,又了一本新書叫《未來簡史》,就在回答這個問題。這會是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書。
這本書里說,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沒用的人。如果人工智能足夠強大,愿意毫無怨言地被剝削、被奴役,那有的人類可能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了。近在眼前的是一系列職業的消失。有了人工智能,司機、文秘、公務員、醫生、律師、廚師,這些職業都會受到威脅。
也許只要5到20年,在我們還沒有退休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極其陌生。這次沖擊來得又快又大。過往的人類歷史證明,進步是好的,更好的是緩慢的進步。但這一次,好消息是,我們在進步,壞消息是,我們在飛快的進步。
看到“機器替代人類”,小編嚇了一跳,羅振宇第一條不是剛說完人工智能不是在復制人類嗎?仔細一看,原來羅振宇說的“替代”指的是替代部分人類的工作,這個也是沒有問題的,機器翻譯會替代速記,智能樓宇會替代保安,自動駕駛會替代司機,這些的確在發生。
一個司機失業了,他的職業屬性消失了,不代表這個人就沒有存在價值,機器只是替代了人類的部分功能。羅振宇說“機器替代人類”,至少是不嚴謹的,很可能帶來新的誤解。
把人工智能比喻成“物種”,或者“大象”,或者別的有意識的實體——也是野生科學家喜歡作的比方,這一點雷鋒網做過太多次的闡述(參考《大白”離我們還很遠》),不再贅述。也許未來有無限種可能性,但是從目前來看,關于AI的“自主意識”或者創造性,人工智能的任何一個分支都沒有看到這種端倪。
另一個彩蛋是,羅振宇在現場有分析李飛飛加入Google的原因,說是因為實驗室缺乏數據,而Google有,但這個內容在后來官方整理的完整版本的演講稿里并沒有體現。——可能羅輯思維團隊也知道,一旦涉及到有具體指向性的內容就很容易出錯,畢竟你說人工智能如何如何,人工智能不會出來反駁;但李飛飛很可能會。
還是那句話,術業有專攻,羅振宇有他擅長的領域,但人工智能的事情,還是得交給專業的人去判斷。(林藠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