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泉州灣河口濕地,開進來好多工程車,這次它們不再是來傾倒建筑垃圾、破壞灘涂,而是來挖“路”的。
河口濕地的洛陽新橋和古橋之間,原本是一整片美麗的灘涂。最近一個月,卻被人為填出一條“路”,將這片灘涂一分為二。事件曝光后,引起多部門關注,市長鄭新聰親自在海都報上批示“確屬違法的必須立即整改恢復原狀”,“要從保護生態出發,為生態讓路。”
昨工程車在夜色中挖“路”平灘
花錢請工程車過來的是主動承認“填灘造路”的養殖戶劉錦樹。“市長都批示了,這些天好幾個部門連番上門找我,我會盡快將這里恢復原狀的。”劉錦樹稱,這樣一來他損失了幾十萬元。
與此同時,前日成立的政府部門“聯合調查組”各成員單位,已經在協調會后作了明確分工,事件調查節奏正在加快,各單位主要領導都在親自過問和指揮,推動此案加速處理。
“填灘造路”事件經本報披露之后,此前曾就濕地管理問題做過調研的市人大代表莊金平很是氣憤,他建議說:“(以前)一直存在的多頭管理、交叉執法等問題,必須要解決,不能再讓這種管理狀態繼續下去!”
【現場回訪】
好幾輛工程車 連夜挖“路”平灘
昨天傍晚六點半,天已經完全黑了,洛陽橋附近的灘涂上燈光閃爍,不時傳來車輛往來的聲音。
“昨天晚上我們就來啦!今晚還要干一個通宵!”當時一名土方車司機說,他們一共有好幾輛車,雇主要求“至少要先挖50厘米下去”;“一個晚上加一個下午,已經平整了50多米”。
海都記者在現場看到,從靠近洛陽橋中亭的末端開始,那條被人為填出來的“路”,已經有一塊“路面”明顯低凹了下去,露出來一條“土堤”。
洛江區萬安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說,花錢請工程車過來挖路的,正是此前主動承認“填灘造路”的養殖戶劉錦樹。“開完協調會之后,區領導再作指示,我們都到了橋南社區,對他(劉錦樹)曉以了利害關系。”
養殖戶主動整改 讓這件事平息
為什么要連夜趕工?昨天,劉錦樹對海都記者說,“市長都批示了,說明我確實錯了,要整改?,F在好幾個部門的人都上門來找我,我也希望能盡快讓這事告一段落”。
露出來的“土堤”又是怎么回事?劉錦樹說:“反正我現在說什么都沒人信,路下面原本就是有一條舊堤的,我只是在恢復原貌。等挖下去50到80厘米,有疑問的人自己來看吧!我這樣修路、修閘門是不對,但我的魚塘被征走了20多畝,原來的堤壩和水閘被破壞了,誰來管我呢?我只能自己想辦法。”
沒人管是什么意思?劉錦樹說:“我也要生活,每年承包費要5萬多元,養殖一定要圈起來,才能養。我敢對天發誓,只是在原來土堤的基礎上加高,變成了路,但我沒有把土方和垃圾倒進灘涂,弄死紅樹林。我去年曾經不小心破壞了一些紅樹林,被罰了好幾千元,我不可能再犯這樣的錯。”
【代表聲音】
破解多頭管理 劃4條林業生態紅線
“填灘造路”事件也引起了泉州市人大代表的關注。據了解,泉州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今年10月29日,也曾圍繞濕地管理問題向泉州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遞交過書面報告。
“之前曾就推進森林泉州建設提出過審議意見,今年10月8日和9日繼續進行調研,在查看洛江紅樹林種植情況的時候,就發現灘涂上竟然被土方填了一大塊。”參加調研的市人大代表莊金平說,當時他對此提出了疑問,得到的答復是“因為項目建設需要,等工程好了就恢復”,沒想到,建筑垃圾后來越堆越多。事后,他又進行了研究發現,這一塊濕地的多頭管理現象,確實很混亂,保護和開發的矛盾一直沒有處理好,“(各個管理部門都認為)反正不是自己一家的事情,能免則免,有的甚至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范圍都不清楚”。
莊金平分析道,泉州灣河口濕地屬于近海海域,又專門劃了濕地保護區,同時還屬于洛陽橋文物保護范圍,這就造成幾個部門之間糾纏不清,一旦出了問題,第一件事就是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歸屬問題”;就算是同一系統的責任,市里轉給區里,區里轉給街道,街道又轉給社區,社區卻只能做一做口頭工作,如果沒有強力的跟蹤監督,往往不了了之。
如何破解?在市人大常委會遞交的報告中這樣提道:探索建立林業生態紅線管控制度。“劃定并堅守林地和森林紅線、濕地紅線、沙區植被紅線、物種紅線等4條林業生態紅線。”莊金平建議,尤其要強化對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才能維護好生態安全,把生態保護落到實處。(海都記者 徐錫思 呂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