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建筑界和文史界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聊閩南紅磚保護
閩南網1月18日訊 昨天,泉州建筑界、文史界的20多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參與“閩南紅磚建筑文化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座談會,談泉州的紅磚、西街、古城。
西街的保護不僅是紅磚,還是泉州古城復興的重點,有位學者提到全臺灣唯一保護下來的鹿港古市街與西街很像,有些做法可以借鑒。
而在解決紅磚材料和技藝傳承方面,臺灣也有不少經驗可借鑒。會上透露,泉州已設想參照臺灣,成立一至兩家紅磚專業生產機構,主要提供古建筑修繕及開發利用所需材料。
記者還獲悉,泉州擬成立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研究會,開展學術研究及閩南傳統建筑的保護及開發利用。此次座談會由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籌建辦、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主辦。
修繕材料漸流失考慮設專門磚窯
昨天,關于紅磚材料缺失的話題引起眾人熱議。
泉州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林勁松說,原材料遠不如前,很多紅磚建筑采用的新技術燒制,其質感、特征與紅磚有很大的差距,而傳統工藝、技巧也在逐漸流失,學這一工藝的人越來越少。
這一話題剛拋出,引來會場熱議。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副教授吳奕德,曾在臺灣從事30多年的古建筑、古街區保護工作。他說,臺灣60%的傳統建筑是紅磚建筑,在紅磚材料方面,臺灣現保留一家磚瓦窯,是當地政府支持,給予解決環保問題,當地所有磚瓦都出自這一磚瓦窯。而傳承技藝,則由臺灣文化部門,委托高校,找出傳統建筑技藝人,由專家考評等級,并建立技藝人資料庫,如是工藝大師,還會開課傳播技藝。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籌建辦主任王順福稱,紅磚建筑普遍采用的清水紅磚燒制麻煩,不能滿足生態環境和節能要求,對紅磚燒制較為被動。針對這一問題,泉州已設想參照臺灣做法,在政府批準允許下,成立一至兩家紅磚專業生產機構,主要提供古建筑修繕及開發利用所需材料。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姚洪峰牽頭,曾以楊阿苗故居為例,將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編著成書。他稱,傳統建筑的營造技藝,很多是老師傅一代代口口相傳,下階段他將研究泉州民居傳統建造技藝,避免紅磚建筑、古民居技藝失傳。
臺灣鹿港古市街和泉州西街很像
西街被認為是泉州原汁原味的一條街區,也是閩南紅磚建筑的集中展示區。談到紅磚建筑的保護,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副教授吳奕德便想到泉州市區西街。在他看來,全臺灣唯一被保護下來的老街區鹿港古市街,與泉州西街東段很像。
他稱,鹿港古市街很多居民外移,整條老街顯得很凋零。上世紀80年代,鹿港古市街啟動保護規劃,政府投入資金維護、修舊如舊,將古街區保護。離街面較近的建筑給予保留,若是離街面遠點可改造,如是老街區已改成現代模式建筑,其門面也要做成傳統型,以便整體協調統一。
改造后的鹿港古市街變得很熱鬧,盤活的傳統工藝店、小吃店及民俗文化,吸引游人如織,看到經濟復蘇,又一部分老街區的業主搬了回來。
有人才有文化,吳副教授認為,西街應能讓業主繼續居住在屋子里,并讓業主自己能維系生活。同時不管今后如何整治改造,都要保留當地的風俗、習慣、產業、技藝,這樣的傳統街區,才是完整的街區。
此外,臺灣對于古城區的改造利用,則采用容積率轉移法,即將古城區控制的部分地塊,轉移到新區建設,當然轉移地不能超30%,可進行分批移到其他地區。(本網記者 曾小琴 謝向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