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魁巷里,落葉如黃金般鋪滿地。
幾步之內必見史跡
小巷的宅第前,零星散落著石柱礎。它們常應用于古厝建筑中,用以承托木結構的房梁或門梁。路過的陳阿伯今年60多歲,自小在舊館驛長大。他說,在兒時的記憶中,每到翻修老房子,這些柱礎常被搬到院落充當坐凳,或在兩塊略有間隔的柱石之上,再橫臥一條光滑的石板當長凳。
短短的200米小巷,每走幾步便能撞見一處文物史跡,頗有穿越之感。清咸豐壬子科(公元1852年)鄉試舉人龔維琨故居在舊館驛頭,石門框頂的護翼已廢,只留下兩個木拱。4號的亦香吟館也有一脈書香余存,它不僅是清代文人陳禹文先生開館授徒之處,就連清末泉州狀元吳魯也曾在此讀書。而巷內的董楊大宗祠,是全國僅有的董、楊聯宗史跡,2001年列入泉州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臺魁巷
老厝散發古城氣息
在西街的另一側,與舊館驛相對的臺魁巷人來人往。這里滿是紅磚房、石頭房甚至瓦房,巷口一棵巨大的古樹彎著樹干橫跨小巷兩側,黃色的落葉鋪滿地,夕陽斜照下,仿佛鋪滿金閃閃的黃金。一名補鞋師傅正坐在樹下專心地縫補著一雙運動鞋,他的店鋪已有16年的光景。
臺魁巷7號是戶大宅子,保存著閩南古厝的原汁原味。小門虛掩著,推門而入,一副美景映入眼簾:天井頂上的四個屋檐拼成畫框,淡藍色的天空是畫布,靜謐的開元寺東塔映于中央,偶爾有鳥飛過。天井里種著各種花草,隨著秋風左右搖曳。
像這樣與古城氣息和怡人風景融為一體的古厝,在臺魁巷里并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