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舊館驛充滿詩情畫意
《小伙欲繪“刺桐百巷”圖》追蹤
泉州“85后”小伙黃強花了一年半時間,踏訪了泉州城150多條巷子,并用鏡頭和手繪畫將其記錄下來,泉州古巷的魅力再一次被本土年輕人挖掘。時代變遷中留存下來的泉州古巷,像是這座城市的血脈和根系,搏動著歷史的聲音,萌發著新的生機。在這里,有匠心別具的屋脊裝飾,富有特色的紅磚白石,散落路旁的石獅子,深藏巷中的古建宅第……今天,讓記者帶您漫步西街,于阡陌小巷中尋找舊夢。
舊館驛
舊時驛站變為巷名
漫步西街,來到舊館驛巷,一排傳統民居古意十足,久居于此的蘇老伯坐在門口曬太陽,騎三輪車收廢品的阿姨喊著“酒干倘賣無”,駛向小巷深處。
舊館驛巷,顧名思義,命名與泉州古代的驛站有關。宋代,原泉州大路驛站——晉安驛設縣治西(今中山北路驛內巷)。元代,晉安驛遷至宋南外宗正司故址(即今舊館驛內),易名清源驛。巷內設有一座專門供過往官員或信使住宿和更換馬匹的館舍,故名館驛。明代,知府沈翹楚更遷于城外。驛站廢了,此處便演變成為地名和巷名。
在舊館驛16號門口,一口雙孔井格外引人注意。來提水的林阿婆說,古時人們把水干凈得可洗豆芽的這種井叫做“豆絲(生)井”。林阿婆在這住了十幾年,早些年大家還會提井水煮飯,“現在都用自來水了,這些井水就用來洗地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