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對明代龍舟“老龍頭”在仙游縣楓亭鎮霞橋社區靈慈廟亮相,見證“海絲”古港媽祖文化與龍舟文化交融歷史。
昨日未安裝“老龍頭”的紅綠龍舟試行競渡。
這對“老龍頭”歷經600多年歷史。
記者在靈慈廟看到,擺放在桌上的“老龍頭”,一紅一綠,雖歷經600多年歷史,卻保存完好,彩繪色澤光鮮,龍嘴張開,龍舌垂晃,鱗片、龍眼、龍角等雕刻得栩栩如生。
靈慈廟董事會成員薛應更介紹,這對龍頭用一整根樟木雕刻,分別垂著長長的紅須和綠須,紅色代表激情和元氣,綠色代表激進和剛猛。霞橋薛氏自古尚武,這里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可考的武狀元薛奕故鄉,當地龍舟競技氛圍濃厚。每年端午前夕,在靈慈廟里舉行簡單的儀式后,由龍舟隊里精壯隊員齊力將龍舟抬運到楓慈溪。農歷五月初四,將“老龍頭”從靈慈廟請出,分別安裝在一紅一綠的龍舟上,沿著靈慈廟前的楓慈溪巡航到太平陂,隨后紅綠龍舟展開競渡。
歷史上的霞橋是“上通郡省,下接泉州”之地。宋太平興國年間,當地筑起航運碼頭,稱太平港。楓慈溪從園莊奔流而來,經太平港匯合進湄洲灣入海。蔡襄曾親筆題寫“溪海會流”四字。當時港道深2丈,3根桅桿的木帆船皆可???,砂糖、桂圓干、茶葉等通過航運送到日本、琉球、波斯等地銷售,還暢通至各國內大港。靈慈廟就是在航運發達時建起的媽祖廟。
端午節期間,太平港海水漲潮,為龍舟競渡創造了條件。競渡時,隨著“咚咚”鼓聲,參賽者們駕馭龍舟,在太平港海面上揮槳競逐。兩條龍舟互相追趕,激起浪花飛濺,觀眾吶喊聲震天,那是端午期間最熱鬧的時候。
楓亭自古有“商埠之都”等美譽。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發達的海港商貿給這座千年古鎮帶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楓亭的龍舟競賽,形成溪海競渡形式,競賽分成霞橋海上龍舟和霞街楓慈溪龍舟兩大賽區,是一項集競技、文化、民俗于一體的盛大活動。
霞街的龍舟競渡不但追求競技,更致力于傳承傳統文化。其中,由龍舟競渡衍生的“楓亭水閣巡游”活動,被列入省級非遺。每逢閏六月中旬,水閣巡游活動如期舉行,場面壯觀。(全媒體記者黃凌燕楊怡玲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