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兩制” 盤活車位資源
除了陶瓷街,進城大道兩側車位也納入收費管理,不過記者卻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臨溪一側停滿了車輛,居民區一側車輛卻寥寥無幾。
收費員解釋,居民區一側常有業主會長時間占用車位,而沿街又都是店面,造成顧客無處停車,于是實行停車收費;臨溪一側沒有居民區,且車位充足,所以不收費。
“這體現了停車管理的靈活,也盤活了停車資源。”德化縣公安局林亮旺副局長介紹,德化屬于小縣城大城關格局,單單掛德化牌的機動車保有量就有3萬多輛,其中城區有2萬多輛,廈門牌和泉州牌的也有數千輛,摩托車則有10多萬輛,而城區的路內停車位只有826個,如何利用好每一個車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德化縣委、縣政府對這一問題非常重視。”林亮旺表示,多次開會探討之后,他們又跟相關部門先后到廈門、三明等地進行走訪,結合德化實際情況,于今年5月出臺了《德化縣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管理暫行規定》,授權泉州市暢順停車管理有限公司德化分公司(簡稱“德化暢順”)管理,城區826個臨時車位,將分三階段全部實行計時收費。
德化暢順負責人牛立根表示,目前實施收費管理的主要是城區的一些易堵路段,總共有300多個,共有55個收費員。
“他們既是收費員,也是引導員、宣傳員。”牛立根說,這些收費員都要通過交警的專業培訓,熟悉交通指示動作,高峰期需要上路引導交通,而且要求收費員不能跟司機發生爭執。
不為盈利 逃票將被曝光起訴
如果安裝停車誘導系統,停車進出都有感應,而收費員也只需要拍車牌就能自動識別車輛。但全部安裝需要約200萬元的支出,為了降低成本,德化暢順只采購了計時計費所需的機子,然后由人工輸入車輛信息,雖然麻煩些,但效果并不差。
年逾五旬的官阿姨第一天收費,就進賬100多元,羨慕死了一旁的老連。“從早上7點半開始,我來來回回地走,累死了。”官阿姨說,她負責的車位有十幾個,可能是周一剛上班,停車的人特別多,車輛進進出出的,不過車位依然充足,一直都有空位出現。
“停放1小時內(含1小時)每輛次5元,超過1小時后每30分鐘加收2元(不足30分鐘的按30分鐘計),同一輛車連續停放24小時累計收費不得高于30元,停車時間超過24小時的,重新循環計算。”官阿姨說,這樣的停車收費標準公示牌,在每一個停車收費點都能找到,但畢竟以前停車不用收費,雖然收費員提前兩個月上街引導宣傳,但逃費現象時有發生,第一天她就被逃了20多票。
“年輕人一般都會主動繳費,就是一些年紀稍大的,以前沒被收過停車費的,仍沒接受。”德化暢順相關負責人溫先生介紹,最初的一兩個星期,不交費的司機占到2/3左右,后來大家慢慢接受了,第三周開始逃票情況已經明顯改善。
“對于逃票司機,我們將采取訴訟和曝光的形式。”林亮旺副局長介紹,每輛車子泊位時,收費員都會用終端機進行拍照錄入,自動計時計費,如果離開時不給錢,那么后臺就會留下記錄,警方將統一處理。
“收費并不是目的,管理車位不是為了盈利,是為了加強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解決人民群眾行車難、停車難。”林亮旺明確表示,德化暢順有專門戶頭,如果盈利將用于社區建設,如果收入不夠付收費員工資,將由財政補貼。4月、5月處于引導宣傳期間,未收費,財政總共已經補償了30萬,后續的財政補貼,還要根據實際運營情況而定。
市區計時收費普及 仍在征途
德化模式能否引入泉州市區?泉州市區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0萬輛,雖然政府規劃五年內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4萬個,同時鼓勵社會資本投建停車場,但短期內城市停車位依然處于供不應求階段,盤活有限車位資源、應對亂收費現象已刻不容緩。
海都記者了解到,泉州中心市區4600多個路內泊位,除了寶洲街、津淮街—涂門街—新門街、中山北路、田安路風采足浴城的347個車位采用計時計費,剩余車位基本都是采用計次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