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影劇院一帶有據稱是“大方伯府”舊址的地方
史繼偕辭官返鄉后,正遇東南沿海?;汲跃o,倭寇余孽橫行,海賊、海盜等為虎作倀。為保衛家園,史繼偕四處察訪泉州海防防御設施,主要參與修建兩個海防設施,一個是鷓鴣口炮臺,一個則是溜石銃臺。首先勘定“在車橋之下,浯嶼之上,地名鷓鴣口,為郡東南門戶”。在這基礎上,天啟七年(1627年),鷓鴣口炮臺建成,史繼偕為其作記;建溜石銃臺,是在崇禎二年(1629年),當時是史繼偕與泉州知府議建的。銃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成了,史繼偕同樣為其作記。這兩個舉措幫助鞏固了泉州的海防。
據史料記載,史繼偕致仕居家時,曾在對望石鼓山下的“怡云野筑”潛心著述及整理文獻,其著作有《云臺藏稿》16卷、《奏議》4卷、《八閩人物》4卷、《太史一家》1卷、《越章錄》4卷、《怡云草》1卷。他在游歷金雞橋時,還寫下了《題重興金雞橋》一詩:“逶迤遠勢自長虹,西引地形接郡雄。一日輿梁思惠政,萬年舟楫屬神功。弦聲滿邑隨風轉,桃色盈庭映面紅。自是仙郎深雨露,褰裳不假沐恩同。”從字里行間不難看出,即使已歸隱故園,史繼偕對朝廷的感恩之情,亦不曾消減。據《晉江縣志》載,史繼偕曾在清源洞佛祖殿前題匾曰“灝窅天鄰”,左右壁有數碑;又題“一德壽民”于莆田黃石鎮,還為不少人寫過碑記和祠記。
青龍寺始建于后唐開運元年,歷史悠久。
而據泉州史氏后裔介紹,明朝年間某個清明節,時官居一品、任文淵閣大學士的史繼偕率族人欲去祭掃祖先寒泉公墓——“鳥叫墓”。路過清濛村時,見村人慌亂。經過問,得知因與鄰村發生糾紛,對方揚言要來“鏟平清濛村和青龍寺(俗稱清濛宮)”。史繼偕于是一面吩咐家丁把寫有“溧陽史府”和“文淵閣大學士”的一對紅燈籠懸掛在青龍寺的正門前,并在宮里休息;一面派人去兩邊勸和,免去了這一場村斗,使兩村人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如今,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史繼偕與青龍寺”的故事,仍在泉州史氏族人當中流傳。也許,管得了天下事、也管得了鄰里之爭,就是我們對這位明朝大學士最深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