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擘畫出凝心聚力的新藍圖,譜寫出團結奮進的新篇章。藍圖催人奮進,奮斗正當其時。為助力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洛江落地落實,洛江區委宣傳部、區融媒體中心開設【二十大精神在基層】專欄,全面展現洛江全區上下學習貫徹會議精神的積極實踐。
馬甲鎮洋坑村
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
“起筆上橫,入筆稍頓,而后翻腕稍右上行,收筆微上挑……”“大家要記住哦,整個筆畫中,中間稍細……”周末的清晨,在馬甲鎮洋坑村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的公共教室里,孩子們正聚精會神的練習毛筆字。一旁,仰恩大學的學生志愿者正在耐心指導孩子們如何運筆。溫柔的陽光照射進教室,像一束束亮閃閃的金線,不僅照亮了教室,也照亮了孩子們的心田。
“于是,豬老大買了一些茅草,蓋起了自己的茅草房。茅草房蓋好了,豬老大很高興……”循聲望去,是早教課堂里的返鄉大學生志愿者在給孩子們閱讀兒童繪本。孩子們圍繞在志愿者身旁,看著五彩的繪本,沉浸在有趣的故事里。
作為“黨建+”鄰里中心團建示范點之一,洋坑村青少年事務綜合服務平臺配備有圖書室、多媒體教室等功能教室,面向附近群眾提供晚間自習室、閱讀室、周末興趣小組、品格生日會、夏令營、節日活動等免費服務。此外,平臺還與馬甲意綏中心幼兒園合作, 由幼兒園里的老師免費為適齡孩童教授感統、音樂律動、繪本閱讀、手工等課程。
“村里有不少留守兒童,我們通過平臺給予孩子們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F在每天有六十名左右的孩子在這里學習,都是來自洋坑村和周邊村的孩子,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孩子們拓展了眼界,也豐富了自己的課余生活。”志愿者黃玲說,黨的二十大報告里提及的“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令她深有感受,更加堅定自己從事公益事業的選擇,看著孩子們滿滿的笑容,覺得心也被填得滿滿的。
不少送孩子來上興趣班的家長表示,平臺免費開辦豐富的課程為家里減輕許多負擔,不僅解決了白天孩子無人看管的問題,也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晚自習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督導。
據悉,該平臺采用“3+N”(團組織+社工+志愿者+社會各界力量)的建設模式,由社區黨、團組織為主導負責平臺管理,在“黨建+”鄰里中心的運行基礎上,引入專業社工負責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日常運轉。此外,為豐富完善服務內容、確保運行的持續性,平臺還對接仰恩大學志愿者服務隊并簽訂志愿服務協議,學校每周派出45名書畫社的大學生志愿者,針對青少年各類實際需求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萬安街道橋南社區
青少年事務綜合服務平臺
與此同時,橋南社區青少年事務綜合服務平臺(青春語潤工作室)示范點也已投入使用。該平臺積極融入“黨建+”鄰里中心和社區青春行動建設,創新強化“團旗紅”和“檢察藍”的融合共建,依托市級團屬社工機構—泉州市光明之城青少年事務社工發展中心,以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圍繞“聯系的紐帶、活動的依托、資源的載體、工作的陣地、實踐的平臺”五大功能定位,重點實施“思想引領、六大保護、公益服務、權益保障、犯罪預防、就業創業、生活服務”七大類服務項目,開展青少年安全自護教育、非遺文化傳承、“青育”鄰里課堂暑期夏令營等系列活動,構建洛江區青少年社會支持體系,更好地服務青少年成長成才。
值得一提的是,該平臺通過“青育”鄰里課堂招募及家長報名方式,組織10名社區青少年擔任“洛陽橋小小講解員”,并邀請專業朗誦老師培養他們的朗誦口才能力。在節假日等時間到洛陽橋、蔡襄祠等地方為游客沿街進行非物質文化宣傳,不僅加強了社區青少年對傳承非遺文化的自主意識,還幫助他們在社會大課堂中接受鍛煉、積極實踐,增強社區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據了解,全區共建設首批5個“黨建+”鄰里中心團建示范點,且均已投入使用。
“黨的二十大召開,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接下來,我們將貫徹落實好報告中‘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等重要內容,用好‘青少年事務綜合服務平臺’等‘青’服務載體,進一步推廣‘3+N’工作模式,擴大5個試點青少年事務綜合服務平臺服務范圍,按照‘一地一品’的工作思路不斷優化提升,打造一批在基層站得住,有影響力,可復制的團建典型。”團區委書記許奕智說道。(郭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