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拂面,暖陽微醺。11月以來,一批批中小學生走進福安市溪尾鎮溪邳村開展研學活動,參觀村史館、上漁排、走疍民街、打卡網紅景點,感受連家船民“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的幸福故事。
地處環三都澳灣區鹽田港畔的溪坯村,是福安市連家船民聚集的純漁業村。“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共一艙,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是曾經連家船民貧困生活的寫照。從海上漂泊到岸上定居,每每回憶過去,村民劉德仁總忍不住感嘆:“一家人終年擠在一條小漁船上,以討小海為生,糧食不夠吃,孩子上不了學,生活真的太苦了。”
1997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帶隊到閩東,指出應盡快解決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問題。此后,在全省“造福工程”暨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場會上,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問題被列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連家船民“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的“上岸三部曲”也在此時被提出。
政府免費提供土地,配套建設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以及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通過拋沙造地、砌石鋪瓦,一幢幢漁家新院拔地而起,漁民紛紛圓了安居夢。至2013年,該村漁民全部上岸定居。
受益于“造福工程”的實施,劉德仁一家上了岸,住進了新房,結束了“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苦日子,開啟了嶄新的生活。
轉身上岸的劉德仁沒有忘記老行當,依舊從事內海捕撈,還養殖了海蠣、海帶、生蠔等,并慢慢擴大養殖規模,一年養殖純收入可達十幾萬元。如今,一家人再也不用為溫飽問題發愁,日子越過越好,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搬上來,住下來,還要富起來。漁家人臨海而居,以海為生。這些年,在實現整村上岸定居的基礎上,溪坯村積極圍繞特色產業振興和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內海捕撈、海產品銷售等多元產業,完善養殖產業鏈;同時整合豐富的灘涂資源,進一步挖掘當地的疍民歷史文化,打造休閑式灘涂漁業勞作體驗基地、研學基地和攝影基地,講好連家船民上岸故事,推進漁旅融合新業態發展。
從“海上漂”到“上岸富”,“老漁民”的生活越過越有滋味。隨著漁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漁民”選擇返鄉創業,他們引進新理念,拓寬海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打響“溪邳鮮”品牌知名度,帶動漁業增效、漁民增收,讓上岸的幸福生活更可持續。
“依托豐富的漁村優勢,我們村逐步打造溪邳疍民文化旅游品牌,對外傳播閩東特色海洋文化,現在‘疍民街’已經成為研學團隊必去的打卡點。”溪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光說。
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做足漁旅融合文章,溪坯村走出一條具有閩東濱海漁村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據介紹,如今的溪邳村人均純收入達29395元,村集體收入165萬元,實現從“一窮二白”到“百萬村財”的跨越,并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國家級“最美漁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
海還是那片海,但連家船民的生活卻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進如今的溪邳村,整潔、有序、溫馨的村莊環境讓人耳目一新,廣場上、公園里、大橋下,三三兩兩的村民或悠閑散步、或活動筋骨,看著碧水潺潺、綠樹成蔭,幸福在他們的臉上洋溢。(閩東日報記者 郭曉紅 通訊員 陳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