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回答中日關系問題時說:“正確認識和看待歷史是中日關系發展的重要基礎。事實反復證明,只有尊重歷史,才能贏得未來;日本只有正視和深刻反省歷史,才能搞好同亞洲鄰國的關系?!北娝苤?,日本政府不但不深刻反省歷史,反而試圖美化二戰侵略罪行,企圖挑戰戰后國際秩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再次對二戰結束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制裁日本戰犯的審判結果提出質疑,甚至早在2006年10月,他在首次就任首相第一次內閣答辯時就聲稱:“從日本國內法來說,所謂的甲級戰犯并不是戰爭的罪人?!?/P>
歷史不容翻案,正義不容挑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是國際社會對日本軍國主義進行的正義審判,其結果是構成戰后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礎。然而,日本國內總有一股勢力不甘心接受二戰失敗的結果,他們屢屢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不承認強征慰安婦、否認南京大屠殺、不承認釣魚島中國主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后德國,從阿登納總理公開譴責納粹罪行,到1970年勃蘭特總理在華沙“驚世一跪”,再到1990年德國政府發布官方道歉文告,一代代德國領導人為二戰罪行誠心道歉,不僅贏得了歐洲鄰國的原諒,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同樣是二戰軸心國,同樣是面對歷史,日本與德國為何會有天壤之別?
從直接原因來看,戰勝國對他們改造的不同導致了目前兩國對歷史認識的不同。德國在被盟國徹底打敗并被肢解后,法西斯國家機器全部被摧毀,政治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管是聯邦德國還是民主德國,新政權已經與過去的法西斯政權沒有絲毫的聯系,參加政權的人幾乎都是過去反對納粹暴政或遭受納粹迫害的人。而日本卻不是這樣,日本是在盟軍還未進入日本本土時就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其國家機器并未被徹底摧毀,日本天皇未被追究罪責,萬世一系思想仍舊存留。同時,美國出于冷戰需要,沒有對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進行徹底的清算,反而扶持一批戰犯相繼登上政治舞臺,安倍的外祖父、東條英機內閣的工商大臣岸信介當上了首相,甲級戰犯重光葵當上了外務大臣,甲級戰犯賀屋興宣當上了法務大臣。這些人重掌國家政權,決定了日本不可能對二戰罪行進行徹底反省,也不可能對下一代進行正確的歷史教育,相反只會埋下軍國主義復蘇的禍根。
從深層原因來看,兩個國家在社會心態、歷史文化、地緣政治等方面存在根本的不同。首先,德國人信奉罪感文化,這是戰后德國反思戰爭罪責的精神基礎,他們能誠懇地對自己或自己的國家曾犯下的滔天罪行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懺悔,以求得世人的寬恕和自己心靈的凈化;而日本人信奉恥感文化,崇尚絕對忠誠、弱肉強食和優勝劣汰,對強者恭順、對弱者強硬,不服輸、不認罪,這種宗教和文化的傾向,將日本不認罪、不懺悔的態度推向了極端。其次,德意志民族是一個理性的民族,其哲學思想深厚,善于思辨和反思,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其有足夠的自信否定自己的某一段歷史;而日本民族則一概缺無,使其沒有自信否定自己唯一一段比較“輝煌”的歷史。第三,德國對歐洲充滿認同,歐洲統一思想和戰后歐洲共同體發展使德國很快融進歐洲國際社會,德國很容易甩掉歷史的包袱,并對歷史進行徹底清算;而日本對亞洲則缺少認同,作為亞洲惟一的發達國家,戰敗國的壓抑感被優越感所取代,使得日本不愿意也不屑于反省歷史。
勃蘭特有一句名言:“誰忘記了歷史,誰就在靈魂上有病?!币粋€不能反省自己罪行的人是不會得到社會寬恕的,一個不能正視過去歷史的國家是不會贏得世界尊重的。日本的歷史認識問題,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