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網絡的發展,“微公益”成為不少網民學雷鋒、做好事的一個新途徑。比起上街打掃衛生、到敬老院服務,“微公益”更容易讓網民參與。
但記者發現,一些微公益活動,實施時受到不少因素制約。近期,福州網民幫助平潭尿毒癥少女吳玲的“微公益”活動,就因為沒有慈善組織愿意認領、管理捐款,遲遲無法啟動。(3月7日《海峽都市報》)
那邊是尿毒癥患者急需救命錢,同時也有數千網友愿意通過“微公益”奉獻愛心,為挽救患者的生命助力;這邊卻是因為按照規定,這樣的項目必須有慈善組織認領,并對捐款進行管理??山M織者找了幾家,對方都說要“再考慮考慮”,問題是這一“考慮”,就都沒了下文。
這實在讓人不解。按照正常的邏輯,這樣的公益慈善活動應該是慈善組織跑在前面,然后號召人們來獻愛心,為患者的生命加油助力,共同為患者鼓勁才是。如今這件事卻是被普通市民跑在了前面,當受制度約束必須由慈善組織出來做一點份內事的時候,他們居然都沒有積極性,沒有行動,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幫助需要幫助的患者,慈善組織原本義不容辭,而如今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備受詬病與質疑。如何改變形象?如何增強公信力?通過多做這樣的活動,不僅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也加強了與市民的溝通交流,不是大好事一樁嗎?為什么要錯過這樣的機會,始終處于“再考慮考慮”的狀態?難道你們不知道,尿毒癥患者高額醫療費的籌集等不起你們“再考慮考慮”,特別是患者的生命更等不起你們“再考慮考慮”;如果這位患者因為你們的“再考慮考慮”而無法讓更多的人及時奉獻愛心,讓患者無法及時得到愛心救助,從而無法及時換腎,并最終失去生命,慈善組織,特別是一直堅持“再考慮考慮”的慈善組織對此將如何向公眾與患者交待?慈善組織的形象又將受到怎樣的影響?不為那位尿毒癥患者著想,僅僅為慈善組織自己著想,不是都應該馬上加入這場愛心長跑嗎?
原本應該由慈善組織來領跑的愛心救助,如今讓普通市民跑在了前面,應該要感到慚愧,并立即加入到其中,可是如今卻還要“再考慮考慮”,這不是慈善組織應有的態度與做法。
面對慈善求助,慈善組織有什么理由“再考慮考慮”?(陳家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