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諾獎效應蔓延到了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同是作家和政協委員的趙麗宏表示,他今年將撰寫提案,建議在中國設立一個世界性的文學獎項,以爭奪更多世界文學界的話語權。他甚至已為這個獎項想好了名字,就叫“李太白世界文學獎”,而且趙麗宏建議這個獎不由作協組織,由非官方基金會來承辦,要做成“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3月4日《南方都市報》)
“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看見一縷炊煙……”盡管過了許多年,對于中學語文課上的那篇趙麗宏的《炊煙》,我依然印象深刻。應該說,趙麗宏是個不錯的作家,但不錯的作家與合格的政協委員顯然是兩碼事,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并不意味著就能提出有價值的提案,像“李太白世界文學獎”這樣的提案就只能用“餿”來形容。其所隱含的部分國人自大與自卑糾纏交織的復雜心理,更是應該引起社會重視。
顯而易見,趙麗宏的提案意圖在于以“李白獎”抗衡所謂“代表西方”的諾獎,“以爭奪更多世界文學界的話語權”,這不禁讓人聯想起那個曾轟動一時如今卻寂寂無聞的“孔子世界和平獎”。事實證明,在這個合作、交融、一體化已成為主流的時代,任何懷揣對抗、主導、山頭意識的做法注定不可能走得長遠,哪怕其外表包裝得多么精巧、名稱多么地“給人以愉悅感”。
就拿文學獎為例。雖說任何文學獎的評選都不可避免地會摻和進政治、價值觀的因素,但那些有國際影響力、舉世公認的文學獎之所以成功,并非依靠政治力量,相反恰恰在于它們都努力將政治的因素壓制到最小限度。趙麗宏的文學獎提議,雖然打著“平衡西方標準”的旗號,但從頭到尾散發著另一種濃烈的政治味道,民族主義、中國眼光、東方標準隨處可見,唯獨沒有文學的氣息。如此,即便這個獎項是由非官方基金會來運作的,其文學性、公信力也是可疑的。
透過這個堪稱荒誕的提案,我們分明能夠看到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既自大又自卑的國民心態。它既沒有了過往的謙虛謹慎,也缺乏過來人的鎮定自信,有時表現得異?!懊耐狻?,有時又顯得極度傲慢、好斗、富有對抗性,似乎不建立一套由自己主導的“游戲規則”、不在所有領域擁有自己的“頂級品牌”就不算崛起。然而,恰恰是這種急于展現自我存在的焦慮情緒透露了國人的不成熟。因為但凡成熟的大國國民,其表現之一就是能以包容眼光看待他者。唐人如此,如今的美國人亦然——誰看到美國人整天嚷著要搞一個“美國的諾獎”?但這并不妨礙其大國地位,更不影響它在諾獎各領域的全面開花。
因此,對于崛起中的中國來說,最需要的并非什么“孔子獎”、“李白獎”,甚至都不全是所謂話語權、規則制定權,而是與世界合作、共處的開放胸襟,以及面對“異質文明”時的自信情懷,這些都不是爆發戶用錢能買來的,它需要時間的積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離真正的大國崛起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王垚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