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就國企國資改革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許多重要指示批示,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企國資改革發展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企國資改革發展的重要思想,是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為我們深入推進國企國資改革發展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斷鞏固黨執政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我國國有企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民生改善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功勛卓著,功不可沒。習近平總書記對國有企業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對國有企業歷史性貢獻的充分肯定,既是對國資系統和廣大國有企業的巨大鼓舞,也是強有力的鞭策。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我國綜合實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從物質基礎看,目前國資監管系統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44.1萬億元,上繳稅費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1/5,增加值約占全國GDP的1/7,2016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有83家。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保障、國防軍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都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從政治基礎看,國有企業擁有4000多萬在崗職工、近80萬個黨組織、1000多萬名黨員,是我國工人階級隊伍的骨干力量,是我們黨擁有的關鍵時刻聽指揮、拉得出,危急關頭沖得上、打得贏的基本隊伍,也是我們黨執政最堅定、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從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看,國有企業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第四代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已經成為體現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話語權的重要力量。從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改善民生看,國有企業在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國家重大戰略、支持國防現代化建設、保障能源資源安全、精準脫貧攻堅、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都發揮了頂梁柱作用。
企業強則國家強。我們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國有企業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歷史進程中肩負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動搖,堅決抵制“私有化”“去國有化”“去主導化”等錯誤思想言論,理直氣壯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確保黨執政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更加鞏固。
牢牢把握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標準,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國企國資改革政策制定、工作推進、措施落地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國資委和廣大國有企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改革頂層設計,大力推動改革舉措落地,國有企業改革呈現出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成效顯現的良好局面。各級國資委結合實際開展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工作,推動不同類別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分類監管、分類考核、分類發展。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步伐不斷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全面提速,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完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
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正處于攻堅階段,雖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仍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依然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標準,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
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國有企業要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們黨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勝利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發展目標,是對我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立足新的歷史發展定位提出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新論斷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朝著做強做優做大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規模實力明顯提升。2016年中央企業實現增加值達6.1萬億元,截至2016年底資產總額達到50.5萬億元,2013—2016年共實現利潤6.4萬億元。今年一季度實現利潤總額3120億元,同比增長23.2%,創下近年來同期最佳業績。
中央企業間重組整合不斷加快,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6家中央企業進行了重組,中央企業數量從117家調整到102家;設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和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國有企業間聯合投資、交叉持股等資本合作廣泛開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向優勢企業集中。中央企業不斷強化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航天航空、高速鐵路、特高壓輸電、移動通信、飛機制造、核電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為企業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深入開展“雙創”“互聯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效。中央企業“走出去”層次水平不斷提高,境外投資額約占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60%,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約占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營業總額的60%,境外業務逐步由能源、礦產資源開發拓展到高鐵、核電、特高壓建設運營等領域。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是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高度來看待國有企業,堅定不移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斷提高國際化經營管理的水平,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